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蒲蒲兰绘本馆:昆虫智趣园5-昆虫捉迷藏(精装绘本)

封面

作者:得田之久

页数:36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5680017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套以昆虫为主题的绘本共五本,以“趣味+科学”为最主要的特点,即让孩子在获得趣味的同时增长知识!作者将昆虫的生态知识融入捉迷藏、远足、音乐会、游园会、运动会等儿童喜欢的娱乐活动中,引导儿童观察和寻找,促进儿童的思考。

 

昆虫们的形象既富有童趣、生动可爱、令人捧腹,又尽可能地体现出了各类昆虫的外形特征,不失科学性,便于儿童分辨认知。

 故事情节的设置既丰富又好玩,将迷人的昆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儿童眼前。孩子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可以增长知识,达到获得趣味和增加知识的双赢。

五本书各有各的主题,分别侧重于昆虫在某些方面的特性,相互补充。从水生昆虫到陆生昆虫,从饮食特性到栖息地,从身体结构特征到活动习性,帮助小朋友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昆虫。

这套书图文并茂,引发孩子对昆虫的兴趣。看罢这套书,开始对昆虫感兴趣的孩子会进一步爱上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不喜欢昆虫的孩子,也一定会对这些小家伙多一些了解和喜爱!以了解昆虫为契机,继而引起孩子对神奇的大自然的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生命的关注。

日本图书馆协会选定优良图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得田之久

1940年出生于日本横滨。他从小就是个喜爱昆虫的少年,就读于明治大学社会系时,开始创作以昆虫为主题的绘本。绘本作品有《162只螳螂》《昆虫们的作战》《昆虫》《昆虫Ⅱ》《我是西瓜虫》《蚂蚁的队伍》《蜘蛛的家》《淘气包螳螂叽哩哩》《虫虫先生,你去哪儿?》《圆溜溜
骨碌碌》等,纸戏剧作品有《瓢虫点点》《西瓜虫的朋友》等。

 

久住卓也

1963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涉足漫画、绘本、插画等多个领域。1999年以QBB为笔名,发表了漫画《中学生日记》,获得文春漫画奖。绘本作品有《跑吧!飞吧!小天狗三郎》《地球的肚脐在哪里?》《综合学习从学校开始环境检测》《脑袋变聪明的谜》等,纸戏剧作品有《盘子店的阿菊》《吧唧吧唧
咕咚咕咚》等。

 

译者简介

彭懿

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

主要学术著作有:《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导读》《幻想教室》《宫泽贤治童话论》《走进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图画书应该这样读》等。

主要长篇幻想小说有:《我捡到一条喷火龙》《我把爸爸养在鱼缸里》《戴牙套的青蛙王子》《欢迎光临魔法池塘》《小人守护者》等。

主要翻译作品有:《晴天有时下猪》《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安房直子幻想小说文集》《手绢上的花田》《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鼹鼠原野的伙伴们》等。

 

相关资料

日本作家得田之久从小就是个昆虫迷,他从“儿童观”出发,带着孩子从熟悉的游戏中认识昆虫。儿童观是什么呢?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爱玩、喜欢游戏,看图画书时,对书中的每个角落都不放过。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在看图画书时,能感受到快乐或得到情感和认知的满足,或是获得参与游戏的成就感……图画书具备了这些特点,就能紧紧抓住孩子的心。这套书里有各种各样的昆虫,有好玩的故事,同时还具有昆虫图鉴的功能,非常适合学龄前幼儿。

——日本图书馆协会

 

书评导读

作者的话

找到啦

得田之久

身体比较小的昆虫,有太多类似像鸟一样的可怕天敌。昆虫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例如瓢虫等昆虫,就会从脚分泌出一种让鸟讨厌的苦汁。或是像象鼻虫一样,用一层硬壳包住自己的身体。

但是,绝大多数昆虫的作战方法都是“捉迷藏”。蚂蚱藏在草从里,就很难被发现。蝉趴在树干上,几乎就分辨不出来。差不多所有的昆虫都采用这种方法。

其中有最著名的就是“拟态”了。例如竹节虫可以变成一根树枝,枯叶蝶看上去就像是一片叶子。不过会“拟态”的昆虫只是少数。

所以,即使是大家去草丛和树木寻找昆虫,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找到的。不过你可不要马上就灰心放弃喔,要以捉迷藏游戏中那个“捉”的人的心情,一边喊:“藏——好——了——吗?”一边仔细地寻找。说不定很快你就可以说:“找到啦!”

本书特色

昆虫们来到虫虫原野玩捉迷藏,来的昆虫太多了,怎么办呢?昆虫们决定分组来玩。放屁虫在猜拳中输了,于是别人先藏,它先找。昆虫们分别藏在了什么地方?和放屁虫一起去找找看吧!最先找到谁?谁又最难找?放屁虫的屁,竟然是制胜法宝呢!(主题:昆虫的颜色和形态等特征、昆虫的拟态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蒲蒲兰绘本馆:昆虫智趣园5-昆虫捉迷藏(精装绘本)》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0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