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立刚著
页数:207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347828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读书传家继世长:何溥与何氏家风》作为“名人家风”丛书的一种,详细梳理了清代江南青浦医学世家何渊家族行医、治家的理念以及整个何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家风,从另外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江南医学世家何氏家族严谨、有序的家训、家风,对今天的和谐的家庭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立刚,男,河北邢台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目前工作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社会兼职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明清科举、中国经典、国学教育等。
相关资料
★2018年广电总局第二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 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 秀图书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26届书博会新品力作抢鲜知/社科类(8种)
★ 百道网书讯·书摘·书评(2016年7月)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阅读的力量·荐书
★ 百道网书讯·书摘·书评(2016年3月)
★ 第三届中国读友读品节推荐读品名单(其它类)
★ 第三届中国读友读品节家风家教主题书单/家风类(50种)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阅读的力量·荐书
本书特色
读懂家族,是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了解传统家族文化的内容,感受传统家教门风形成与维系的艰辛与不易,理解家族在传统时代国家治理中的中坚作用,就从灵石何氏家族的故事开始吧。
★ 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 秀图书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26届书博会新品力作抢鲜知/社科类(8种)
★ 百道网书讯·书摘·书评(2016年7月)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阅读的力量·荐书
★ 百道网书讯·书摘·书评(2016年3月)
★ 第三届中国读友读品节推荐读品名单(其它类)
★ 第三届中国读友读品节家风家教主题书单/家风类(50种)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阅读的力量·荐书
目录
第二章何溥的贡献 5
第一节 振家声 先读书 6
第二节 家计窘 改商贾 10
第三节 热心肠 系故土 15
第四节 兴家门 商而儒 18
第三章秀才家族的突破 21
第一节 继先志 不改素 22
第二节 获青衿 登士族 25
第三节 遇名师 功名著 32
第四章何氏族学和义学 39
第一节 师道立 善人出 40
第二节 读经书 千钟粟 45
第三节 受教诲 不相误 50
第五章何氏的宗祠与坟茔 57
第一节 数百年 一朝覆 58
第二节 崇祭祀 追远祖 65
第三节 约道德 立制度 69
第四节 慕先人 营坟墓 74
第六章何氏的家风与官风 79
第一节 考功名 官员出 80
第二节 做官员 编图书 85
第三节 做官员 兴教育 92
第四节 做官员 念旧故 98
第七章国家危难中的何氏家族 101
第一节 义和团 前途误 102
第二节 新力量 何厚吾 109
第三节 学西学 读新书 115
第八章从军从政又从商的何澄 123
第一节 弃古文 改学武 124
第二节 何教习 懂军务 130
第三节 在官场 多抵牾 135
第四节 是文人 恋故土 142
第九章何氏女德之何怡贞 149
第一节 女德兴 有基础 150
第二节 进女校 万里赴 154
第三节 师生恋 相扶助 159
第四节 启后学 严态度 165
第五节 视金钱 如粪土 169
第十章何氏女德之何泽慧 173
第一节 腹诗书 气自华 174
第二节 在东方 居里妇 180
第三节 危难中 真性具 184
第四节 美德共 家风符 188
第十一章 何氏家风的再继承 191
. 第一节 世变迁 古不复 192
. 第二节 治大国 要家族 197
. 第三节 有家族 不孤独 201
参考文献 205
前言
总 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仍然会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家风,本质上也是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古典原则的式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诫,是见诸家书、目的明确的谆谆训诲,是载诸家谱、可供讽诵的文本规条。家规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诫活动的家规和文献形式的家规两种;根据内容,则可以分为针对一人一事、起因明确、内容具体、结果显豁的非规范性家规和针对整个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性家规。有的家规,着重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要法;有的家规,集中居家治生,以至是祠堂、义庄、学塾等的管理规条。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家风,家规一个总的特点是有形的,是可视可见的。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这一报道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进而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的乱象,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心,寻根杂志社主编郑强胜代表大象出版社,约请我主编这套“名人家风丛书”。
由于时间关系,第一辑的十本书都是我的学生编写的,他们有的已经博士毕业,有的还硕士在读,水平不一。尽管我们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多次在中心的例会上讨论编写事宜,但由于时间仓促,特别是水平所限,其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读者诚挚地帮助我们,不吝指教,以便我们把后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徐梓
2015年1月
节选
秀才家族的突破
道德或者作风,往往是在习惯中养成的。提倡某种道德的人有时候明知这种道德品质并不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可是说得多了,便开始有很多人相信,有很多人践行,而经常践行,便成了习惯,进而就成了真的道德实践、道德传统。何氏家族本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世家,但是由于何氏族人不断地强化,让何氏家族变成了真正的读书世家。
第一节 继先志 不改素
在何溥去世之后,用功读书,热心乡里成为他的两个儿子何世基与何龙腾一生的追求。
两人除了修建秋晴桥,还为本地做了许多其他好事。在灵石县的西北,汾河西岸,有一处叫雷家庄的地方。此地山高路险,崎岖的小路一侧是万丈深渊,一侧是巍峨的高山。无论是本地人外出,还是外地人经过此地,都对这样的路感到不便,不少人甚至不敢从这样危险的路上走过。可是这处地方在交通位置上又十分重要,所以在当地是极大的麻烦。
在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何世基带头捐资,为修路筹备了足够的资金,很快将这条道路修好。道路修好之后,往来行人无不感到便利。本来该地因为交通不便,本地的产品运不出去,外地的物品运不进来,这让本地的物价常常比其他地区高出很多,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不小的影响。在何世基等人的努力下,由于有了更好的道路,往来的运输成本降低,这甚至降低了本地的物价水平。
路修好之后,何世基甚至还担心将来这条路会因为缺少资金、疏于维修而荒废,于是将一笔专款留给儿子,嘱咐其妥善使用,作为将来维修道路的资金。
何世基这样不图名利,只为他人做善事的作风,让远近百姓为之折服。此外,族谱中还提到,何世基在平日生活中敢言善断,为附近的乡邻排忧解难。邻里生活中遇到了麻烦,何世基经常出面帮助排忧解难。有时候,周围邻里之间遇到一些问题,双方互不相让,都在计较对方的过错,何世基出面说的话总是让两方都认为最公道,双方的矛盾也很快化解。
何溥的另一个儿子何龙腾在何溥去世之后,“修桥梁,给籽种,施棺木,利人之事,知无不为,终其身如此”。何龙腾这样做,也不完全是因为何氏家族的家庭条件好。对何龙腾来说,帮助他人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当然,这种品德肯定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必然是受到其所在家族的影响。
何龙腾见到有困难的人自然就会伸出援手,有时候其所帮助的人是素不相识的。相比之下,何龙腾的性格比何世基更加“天真”一些,帮助他人更加不求任何回报,是真正有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有时候,何龙腾自己的生活也有困难,但是在帮助他人这件事上,仍旧丝毫不吝啬。有一次,何龙腾甚至将自己的衣服拿到当铺当了,换回钱来帮助有困难的人。
自何溥之后,何氏家族这种积德累善的风气代代相传。
何世基也将读书作为重要的事情。《何氏族谱》记载,两渡本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位老师也没有。本地的孩子要想读书,要出外到很远的地方去,很不方便。于是何世基出资帮助本地人聘请了教师,设立了一处私塾。这样,孩子们终于在本地有了上学的地方,本地在读书上取得成就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第二节 获青衿 登士族
在何溥获得秀才功名之后的大约一百年时间里,灵石何氏家族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路上一直都没能走得更远。也就是说,何氏家族的成员仅拥有秀才名分,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乡试,考中举人。在此期间,何氏家族的秀才已经出现了好几位,但是充其量仅仅是一个秀才家族。比如何氏家族的第十代何世基,仍旧与何溥一样仅获得了秀才功名,没能在科举考试的路上再向前走一步。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在清代的历史上,有很多像何氏家族这样的家族,在科举考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里,几代人一直仅能考中秀才。直到有一天,家族中的一个人终于实现了从秀才到举人的突破。从此,这个家族似乎找到了科举考试的密码,开始在科举考试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清代,何氏家族一共考中了15个进士,大约占灵石县全部进士的四分之三。何氏家族的后世子孙在科举考试上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然离不开自何溥之后,几代人对科举考试的持守。在近一百年里,仅有秀才功名的何氏家族不断地摸索,终于找到了打开科举考试之门的钥匙。
当然,何溥为何氏家族创造的物质财富,是支持何氏家族在一百年里不断坚持的最基础。何氏家族的后代在准备科举考试的时候,不用再担心没有专门的时间,不用再担心因读书脱离生产劳动而导致食不果腹。由于参加童试往往需要考生准备好多年,参加童试的考生大都已经二十来岁,到了成家立业、担负家庭责任的年龄。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何氏家族不可能打得起这样的“持久战”;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何氏家族的后代从儿童时代开始,就需要面对谋生的压力,何氏家族至少在秀才这一阶段上可能还会停留更久。
一直以来,何氏家族都把读书作为最正当的事业,但是科举考试的路是如此艰难。即使在较为充裕的财富的支持之下,即使努力用功,何氏家族的后代也并没有很快获得成功。哪怕仅仅是比秀才高一点的举人功名,看起来也是遥不可及。
从秀才到举人,这在科举考试体系中是从一个等级上升到另一个等级,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中间却有质的飞跃,而且实现这一飞跃要面对极大的困难。在清代,绝大多数秀才并不出外做官,考中之后仍旧回到乡里,生活在原来的家中。而一旦考中举人,往往会离开故乡,到外地做官或者主持某个书院。所以在一般百姓眼里,秀才是本地人才,而举人则是国家人才了。从获得秀才名分到获得举人名分是从地方到国家的跨越,所以非常困难。
由于国家对参加童试考生的身份没有什么限制,只要读过一点儿书,而且家里有条件支持其参加考试的人,每逢童试举行的年份,总要打起背包赶到县城去参加童试的第一步——县试。
有些考生明知自己的水平是不可能考中的,却仍乐此不疲。在这些人中间,有一部分是没有秀才名分的塾师,他们往往将参加童试作为保持自己在东家眼里的“读书人”的身份的途径。参加了童试,结识了更多的读书人,整日讨论圣人的教诲,在东家看来,就真的成了读书人。这是塾师们用来维持自己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