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三联生活周刊廿年: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封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编]

页数:45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080527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多篇文章, 集中反映了三联生活周刊创刊20年来的成长。详细内容包括: 向三联生活周刊人致敬、安贞大厦的日子、听觉训练、重新出发等。

作者简介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

本书特色

2005年1月,曾有《三联生活周刊十年》(平装本)出版,主要反映了1995年创刊至2004年底的历史记忆,此书售罄后又于2009年以同一书名作为“三联生活周刊文丛01”再版(精装本)。此次时逢创刊20周年,再编文集一册,除反映生活周刊在第二个十年中的成长,还重点补充了上一个十年回忆中欠缺的内容——与民间资本合作办刊的往事。希望这些有趣的编辑部故事能让“大家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

目录

向三联生活周刊人致敬——樊希安

回顾三联生活周刊的管理——张伟民

创办周刊的回忆(1995~2001)——潘振平

安贞大厦的日子——朱伟

声音的编辑——苗炜

听觉训练——舒可文

读者来信了——阎琦

吐槽负能量——邢海洋

开窗子 搭架子——商园

事实,以及选择——李鸿谷

重新出发——李伟

多数时间在路上——李三

最好的相遇——李菁

寻找生活的景深——鲁伊

在荒芜中穿行——王小峰

那个名叫“周刊”的兔子洞——王星

一本杂志和他传承的价值观——朱步冲

我的周刊“流水账”——曾焱

这么早就回忆了——孟静

写作中的自我——吴琪

梦开始的地方——王鸿谅

我看过了世界——马戎戎

八卦的书话和难懂的思想——薛巍

与你声气相投——贾冬婷

如何在三联写财经报道——谢九

十年:最正确的选择——李翊

这些年来的江湖行走——王恺

带着任务去旅行——袁越

努力想出一个精彩的故事——陈赛

优秀的内容依然有价值——黄燕

“来信收到!”——葛维樱

万物静默如谜——蔡小川

七年——李晶晶

通过镜头看世界——于楚众

缓慢的成长——曹玲

出租车司机与按摩女——魏一平

三联像所大学——杨璐

像报道新闻一样报道时尚——何潇

读书,行路,智识生活——蒲实

一本周刊和它的单纯与善意——李东然

这几年使的蛮力——陈晓

五年:起步而已——徐菁菁

在三联写稿——石鸣

缘——黑麦

三联记者训练记——吴丽玮

从读者到记者——丘濂

“国际部”一小兵——俞力莎

感谢那些人教我的事——贾子建

笨拙——陆晶靖

在路上摄影集

漫画三幅

摄影一幅

谢驭飞/陈曦/张曦/蔡小川

附录: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1995~2014)

编辑部记事

新媒体大事记

《三联生活周刊》所获主要奖项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人员名单(1992~2014)

后记

节选

《三联生活周刊廿年》:

  从1996年起,周刊告别了动荡的阶段,以半月刊的形式持续出版至2000年底。

  我在周刊的工作,主要是审稿。开始的时候,董总表示要看半年稿子,大约两三个月后,就授权给我了。编辑工作主要是朱伟做,我的任务是保证他能放手工作。除了开始几期,刊物的选题讨论我都不参加,怕的是会上如果有不同想法,说与不说都不方便。编辑记者对稿子有不同看法,来找我诉说,我会耐心听取,一起讨论,有时做些分析和解释,但只要不是原则问题(记忆中没有碰到过),不会去影响主编对稿子的选择和决断。主编是刊物的中心,维护好这个中心的权威,对于刊物立场、风格、气质,以及团队的形成和稳定至为关键。

  刊物当时初创,各个环节人手并未完全到位,所以我就成了万金油。先是做版式,制定周刊的版式规格。稿子完成,就把三联的美编海洋请到我的办公室,拿出版式纸,请他立时一篇一篇地画出草图。海洋有一次很认真地对我说:“这样图文合排的全彩杂志,应该在一排苹果电脑上制版,才能到位。”我听了只有苦笑,当时我们排版只有几台PC机。版式设计图完成后,我就到制作部门,坐在电脑旁,与操作人员一起一篇篇排版。排版方面的负责人,开始时是夏丽英和张雅丽,后来是姜雪文和程昆。当时最令人恼火的是排版软件不适应图文合排,经常死机,前功尽弃。记得开始时,一本刊物的电脑排版,差不多要做两三天,经常晚上加班到半夜。这种局面,大约持续了半年。

  我也做过刊物的发行调查。1996年6月中旬,根据不到1000名零散订户的资料,写了《关于(三联生活周刊>读者群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订户排名前三位是北京、江苏和广东;如以长江为界区分南北方,则南方占56.5%,北方为43.5%;读者的职业构成前四位分别是:公司和企业40.3%,政府机构21.9%,学校和科研单位17.5%,媒体11.4%。这个数据,与周刊的宗旨和服务的核心读者群基本吻合。五六月间,我还在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期刊主编岗位培训班,拿到了合格证书。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则用在与文化公司的协调中。公司当时聘请了出版专业人士担任执行总经理,先是吴杰,后来是郝勇。他们和公司副总谢晓华、财务总监祝明京和办公室主任吴燕东等,负责公司的经营。由于周刊当时还在成长期,公司只能通过其他经营活动,譬如策划一些图书及教材教辅,增加收入。1997年出版发行((焦点外的时空》-书,堪称是个亮点。对于周刊的经营,他们当时也想了不少办法,做了不少工作,但似乎没有持续有效的推广,基本上处于自然成长的状态。1996年底的初次邮局征订数为8000多册,算是不错的结果。而广告,则在1997年底才有陈亦斌的介入,以后由天意华公司接手。

  志强是文化公司总经理,全面负责经营,财务开支一支笔。他自己“定位为一个做企业的人”,自言:“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对资本负责,对人负责。这两点做得到,我则问心无愧。”(摘自《致董总》,1997年1月29日)他下海经商已有几年,管理经验丰富,头脑精细,成本控制严格,做事比较谨慎,谋定而动。据我的观察,他所面对的问题,一开始是联营问题。由于涉及到几个单位,人员有不同的背景和归属感,摩擦不断,往往由小事引发人事纠葛,琐碎而又烦心。第一年我们交换意见的多数内容,都为这类事情占据。好像也就在这个时候,“磨合”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话语中,我对此的印象和感受,也就越来越深刻。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三联生活周刊廿年: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0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