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波斯)阿里·阿克巴尔著;张至善,张铁
页数:269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75446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古代波斯人阿里•阿克巴尔历游中国明朝时的所见所闻,全书记载了作者在大明朝的经历及对当时中国文明的赞美和惊叹,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风土人情,也更好地激发了波斯人来中国的热情。是对当下中国和伊朗乃至阿拉伯世界人民友好交流共荣关系的zui好诠释
作者简介
原著:阿里•阿克巴尔(Seid Ali Akbar Khatai),16世纪波斯人。
译者:张至善(1926—2007),教授。江苏泗阳人。参加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部分条目、《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伊朗条目、《中东手册》和《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格局》等。
本书特色
《中国纪行》由16世纪波斯著名旅行家阿里•阿克巴尔于1516年写成,正当中国明武宗正德年间。作者用20个章节描述了中国城市、堡垒、皇帝宫廷、军队、仓库、12个省份以及奇妙手艺等等。季羡林教授为本书作序,序中评价《中国纪行》“完全能够同《马可•波罗游记》媲美,先后辉映、照亮中西文化交流的道路”、“是一部中国的百科全书”。
目录
颂辞
赞歌
伴同使臣的赞歌
致罗姆国王苏莱曼颂辞
苏莱曼国王的赞歌
照世杯的故事
前言
序章世界的划分
关于伊兰和图兰之间路程的描述
各章简介
第一章去往中国之路
第二章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附章中国皇帝每年出宫的情况
第三章城镇和寨垒
第四章城市中的卫戌军
第五章仓库
第六章萨达特式王国
第七章中国监狱的情况
第八章中国人隆冬后一年一度的过节情况
第九章中国的十二个省份
第十章宴会与礼仪
第十一章妓院和妓女
第十二章奇妙的手艺
第十三章中国的立法人
第十四章学堂
第十五章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第十六章关于瓦剌人
第十七章关于中国的农业
第十八章中国的“天房”
第十九章关于金、银、铜钱和纸钞
第二十章中国人的守法精神
第二十一章中国画院
结束语
附录:国际上对《中国纪行》一书的研究
《中国纪行》研究文献评介张至善
关于《中国纪行》的报告(德)伏莱舍
土耳其文《中国志》中所述的中国(德)岑克
关于《中国纪行》的三个章节(引言部分)(法)查理·谢费
有关1500年前后中国情况的伊斯兰历史材料——阿里·阿克巴尔著《中国纪行》(德)保尔·卡莱
德文译本阿里·阿克巴尔之《中国志》(Khitayname)之介绍张星娘
土耳其地理学家按伊朗资料描述的中国(德)保尔·卡莱
阿里·阿克巴尔(土耳其)托干
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土耳其)托干
关于《中国纪行》与中国资料的
比较评论林义民/207
十六世纪初有关中国的伊斯兰史料
——对阿里·阿克巴尔著《中国记》
的重新评价(日)小田寿典/227
新编《中国纪行》(波斯文版)前言
(伊朗)阿夫沙尔
我对阿里·阿克巴尔著《中国纪行》一书的看法(伊朗)伊敬华
照片及图表
明正德年间中国瓷盘上的图案(文前插图)
阿里·阿克巴尔著《中国纪行》
的波斯文手稿(文前插页)
关于《中国纪行》的现有文献(文前插页)
保尔·卡莱的《中国纪行》德、英译文手稿(文前插页)
张星娘关于《中国纪行》的中文介绍(文前插页)
《中国纪行》波斯文本情况
《中国纪行》的土耳其文译本情况
土耳其文《地理学》和《世界记述》的资料来源情况
前言
序言
季羡林教授序
张至善、张铁伟等同志翻译的阿里•阿克巴尔著《中国纪行》,我认为,是一部非常值得重视、非常重要的书。它完全能够同《马可•波罗游记》媲美,先后辉映,照亮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道路。
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穆斯林的作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著名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比鲁尼游记》等书获得东西各国学者的高度赞扬,是众所周知的。阿里•阿克巴尔的《中国纪行》写成于1516年,正当中国明武宗正德十一年。过去不大为人所知。在欧洲,从19世纪起,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中国,第一次介绍此书者是张至善同志的父亲张亮尘老先生。但这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
《中国纪行》原文是波斯文。作者是哪一国人似乎还没有结论。至于作者是否真正来过中国,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我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此书本身。不管作者记载的是元代中国情况或明代中国情况,基本上都翔实可靠,栩栩如生。个别章节有一些荒唐的记载,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不足深责。此书记载了中国各方面的情况,地理、军队、宗教、仓库、皇帝宫廷、监狱、节日、教坊妓女、医疗、立法、学校、外国使臣和侨民、农业、货币、法律、剧场等等,简直是一部中国的百科全书。我们中国史书之多,水平之高,誉满全球。可是如果我们真想了解过去历史上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和烦琐细节,仍然感到缺少资料。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书,特别是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按照心理学的规律,他能看到我们习而不察的一些东西。把这样的观察记载下来,传之后世,这样的书不但能帮助外国研究中国的学者了解中国,也能帮助中国人民了解自己的过去。从这个观点上来看,这些书,其中当然也包括阿里•阿克巴尔的《中国纪行》之价值,概可想见了。
我还想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谈一谈本书的价值。我们一向被称作伟大的民族。但是到了近代和现代,外国人怎样来认识我们呢?我们自己又是怎样来认识自己呢?外国人认识我们,我们自己认识自己,都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如果划一条界限的话,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就是一条天然的界限。在这之前,在17、18世纪,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是有天才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当时他们向往的是中国,学习的是中国。但是殖民主义者一旦侵入中国,中国许多弱点暴露出来了。首先是中国力量不强。在信奉优胜劣败的欧洲人眼中,中国不行了,中国人不吃香了,中国成了有色人种,成了劣等民族。久而久之,他们忘记了曾经有一段崇拜中国文化的历史。而我们中国人自己也忘记了过去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志者要奋发图强,爱国雪耻。庸俗者则产生了贾桂思想,总觉得自己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另一条界限。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感觉到真正是站起来了,腰板挺直了。绝大多数外国朋友对中国也另眼相看了。但是一百多年的习惯势力,余威未退。有贾桂思想者也不乏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四人帮一伙。他们义形于色,振振有词,天天批什么洋奴哲学,实际上在他们灵魂深处,他们自己最有洋奴相,见了洋人,屁滚尿流,奉若神明。
到了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必须教会青年人怎样正确认识外国,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决不盲目排外,我们承认外国有很多东西我们必须学习,但是我们也决不盲目拜倒在外国人脚下,认为月亮也是外国的圆。用什么办法来进行这种教育呢?方法当然很多,读历史上外国人的中国纪行,也是方法之一,而且我认为是有效的方法。现在回到阿里•阿克巴尔的《中国纪行》,我认为其中就有很多有用的资料。我现在按原书的次序先在下面列举几条, 然后再加以分析:
在第三章里,作者谈到中国招待外国人时写道:
我们在中国内部旅行一百天,每天都热热闹闹,所有的 必需品都能得到。
在第四章里,作者写道:
在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谁也不会表现出那样一种井井有条的秩序来。毫无疑问,如果穆斯林们能这样恪守他们的教规——虽然这两件事无共同之处——他们无疑地都能按真主的良愿成为圣人。
在第六章里,作者写道:
整个中国人,从平民到贵族都培养得懂礼节。在表示尊敬、荣誉和沿守礼节方面,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们相比,中国人非常守纪律,无人可以相比。
在同一章里,我们读到:
谁也不敢违反法律,向真主保证,这里没有夸张,都是事实。他们的法律和规章十分完善严明。
第九章记载各地的物产:麝香、金银酒器、瓷器,又记载了北京(汗八里)挖掘的人工湖(可能是指的中南海和北海)。书中讲到中国烧“黑石头”(煤),讲到贵州的药材、福建的麻、丝绸、彩缎,特别细致地描述了南昌的瓷器、和阗的玉石。
第十一章讲中国奇妙的手艺,其中有胸外科手术。作者写道:
我相信,如果谁在中国游历一个世纪,他每天都能看到从未见过的奇迹。
第十五章讲到来中国的外国使臣和商人,他们用狮子换东西,每一头狮子可以换回三十箱财物。其中有衣料、缎子、布匹、鞋袜、马蹬子、 铁马鞍、剪刀、针。
第十七章讲连绵不断的农田。在山坡、沙漠和砂石地区运土造田。我们有两三个月都在树荫下行走。
第十九章讲中国的纸钞、铜钱、金、银作为货币。在这里又讲到在汗八里已使用煤。
第二十章又强调说,“中国人非常守法。”
第二十一章讲中国的画院。作者写道:“在中国有三件东西只有天堂才能找到与其比美。那就是蜜枣,又大又甜。还有两种花,一是罂粟花,二是莲花。”
归纳起来,作者在当时中国看到的人民奉公守法,秩序井井有条,物产极大丰富,手艺十分高超。
我在上面已经谈到,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能看到很多我们习而不察的东西。上面这些材料都完全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情况,是完全可靠的。这些材料告诉我们,在明朝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什么 样子,达到什么程度。明朝在中国历史上不是一个发展的高峰。然而我们的人民已经有了这样的水平。今天我们,特别是中国的青年们, 不应该感到自豪与光荣吗?难道我们一向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污蔑我们的那个样子吗?阿里•阿克巴尔这一部书的真正价值是在学术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它的任务。但是,从我在书中择出的那些例子来看,这一部书的价值不是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术领域了吗?因此,对于这一部书的出版,我从上面两个方面要表示衷心的祝贺。我在开头时说的,这是一部“非常值得重视、非常重要的书”,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的。我相信,这部书一出版,一定会受到中国学者和老百姓的欢迎。他们都会同我一样,感谢张至善、张铁伟等同志。
是为序。
节选
那就是阿里·喀土奇这位在撒马尔罕的帖木儿乌鲁贝克(1449年卒)宫廷中的天文学家被派遣到中国北部时,把所见到能忆及的用文字写出来的。黑札芬对这个分歧的意见则认为这本书是一位商人写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此外,哈吉·哈立发在其《世界记述》中和黑札芬在其《通史》中,二人都多次引证这本书,并从中作整章节的借用,尽管他们不采纳把契丹和中国当作一个有十二个管辖区的总体说法,但是在这点上追随较新的欧洲证人。
待这本书将来译出后,比较精通中国历史的人就能从书的本身中找出编纂所用的材料接近什么年代。因为从一个国家和社会总的延续性上很可能发现一些线索,从而导出结论。我完全不是想以专家自居来说话,但我反复地比较了一些细节后产生了一种猜测:这本书是源于蒙古统治时代(1279—1368年),并和那时的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的中国游记有关。当时,西方和东亚的交通很活跃,提供了这些材料,而这个不知姓名的著者在15世纪末,只是根据这些材料整理编纂成这本书的。甚至可以从书中判断作者的时代和他写书的年代。在第四章的一节中,他提供了无可置疑的线索,他说:“现在是伊历900年(公元1494—1495年)中国在成化皇帝的儿子景泰的统治下(按原文拼音译出——译者),穆斯林人得到完全的安宁。”在此之前他还说过,成化在伊历854年(公元1450—1451年)被一个草原王公击败并被俘。
从本书序言可以看到它照传统的方式,充满了亚洲式的修辞,像用大小花卉点缀着似的。全书在风格上,尽管插进了许多诗文,打断了全书的叙述,但写得朴实,使人感到著者是用实际事实来启发吸引人们。一些表达和某些叙述是有教育意义的,它们联系着道德和政治的目的,如关于中国国家的巩固结构,关于中国行政管理的井井有条,关于中国某些机构的实用有效等,都是一面镜子,可供奥斯曼帝国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