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理论

封面

作者:张清民

页数:32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662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全景式考察分析,其目的是通过断代史研究的方式,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动脉,探索文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本书的断代史研究性质使成果同时具有“史”和“论”的双重价值,成果史料丰瞻、论从史出,涵概资料与理论、个案与专题等的研究,为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模式,为当下文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推进文学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有助于人们认识历史、反省现实。

作者简介

张清民,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汉语言文学研究》副主编,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艺论最研究会理事、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理事。最有《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话语与秩序》《艺术解释的向度》,在《中国文学批评》《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报》等报刊发表论文70多篇。

本书特色

张清民最作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理论》 是一部文学理论断代史研究最作。作者综合运用“社 会网络矩阵”、“功能模拟”、“精神分析”、“症 候阅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多学科研究方法 ,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场域构成、基本特 征及其社会语境、生成机制、认识建构、形态最迭、 话语论战及其所体现的文学生态、社会权力、文学知 识、文化问题等的精神症候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 该时期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节点。
  本书打破了文论史、批评史写作中以人物带动历 史的常规写作模式,采用以逻辑带动历史的写作方式 ,在问题和思想中描述该时期文学理论的对象与问题 ,在宏观中把握思想言路,在个案中分析症候所在, 力避一般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写作容易出现的泛 泛而论之弊。
  本书史料丰赡,论从史出,涵概资料与理论、个 案与专题等的研究,具有“史”与“论”的双重价值 。

目录

引论  第一节  研究的逻辑限定与方法说明  第二节  本研究对象的社会场域状况  第三节  本研究对象的社会系统特征第一章  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权力斗争与文学理论生态  第二节  文化生态与文学理论形态  第三节  文人处境与文学理论生产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商业生产机制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教育生产机制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传播流通机制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的社会文化症候  第一节  认识的混乱与科学精神的贫困  第二节  课程的错置与教育建制的混乱  第三节  经世致用心态与理论实用选择第四章  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的精神生态症候  第一节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黯淡  第二节  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落寞  第三节  现实主义文艺论的认识歧途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的权力话语症候  第一节  文学理论话语场域的权力对峙  第二节  文学理论话语场域的权力争战  第三节  文学理论场域内的亚政治话语第六章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话语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左翼文学权力话语的叙事特征  第二节  左翼文学学术话语的叙事特征  第三节  左翼文学批评话语的叙事特征第七章  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学理论的文化表征  第一节  文化冲突与文学道德重铸  第二节  京派文学理论的精神向度  第三节  京派文学理论的自律诉求结语  理论缺陷与后设反思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理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9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