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童庆炳著
页数:489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31922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为诗辩护 —— 文化诗学存在的前提、走向综合 —— 文化诗学的学术背景、回应呼唤 —— 文化诗学的现实依据、双向拓展 —— 文化诗学的基本构想等。
作者简介
童庆炳,1936年生,汉族,福建连城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被誉为“文坛教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家学会副会长。2015年6月14日18时18分,童庆炳教授因心脏病医治无效,享年79岁。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本书特色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本书是作者谈现代文学理论、文艺社会学、文艺社会心理学、毛泽东讲话研究等论文和短文,既有谈及《一个人的遭遇》和《告别马焦拉》等原创作品的文学批评,又有涉及电影《集结号》等的评论心得,是作者多年来的文学思索,也是作者多年来对文学理想灯火的寻找,作者最后认为:文学理想在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三者的辨证关系中。
目录
导言:延伸与超越第一章 为诗辩护 ——文化诗学存在的前提 第一节 西方历史上五次“为诗辩护” 第二节 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 第三节 文学世纪、文学人口与文学生命第二章 走向综合 ——文化诗学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十七年(1949—1966):“他律”作为权力话语 第二节 新时期(1978—2007):“向内转”与“向外转”第三章 回应呼唤 ——文化诗学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现实文化存在状态与深度文化精神的寻求 第二节 文化诗学的精神诉求第四章 双向拓展 ——文化诗学的基本构想 第一节 以审美评价活动为中心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双向拓展”第五章 深入历史语境 ——文化诗学的支点 第一节 当下文学理论的困局 第二节 摆脱困局的出路第六章 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文学语言及其生成机制 第二节 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第七章 抒情话语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中国文学抒情话语的民族特色 第二节 中国抒情话语的文化意义第八章 文学叙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故事形态学的研究 第二节 故事形态的社会历史根源第九章 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文学修辞与中外修辞批评理论的遗产 第二节 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联第十章 中心、基本点、呼吁 ——文化诗学的开放结构 第一节 “一个中心” 第二节 “两个基本点” 第三节 “一种呼吁”第十一章 人文与历史的张力 一——文化诗学的精神价值 第一节 两种现代化的对峙及其在文学上的回响 第二节 历史、人文、审美三者的关系第十二章 审美文化 ——文化诗学建构的支点与方向 第一节 “诗意的裁判”:文学的审美品格与价值诉求 第二节 认识论——泛文化——审美文化:范式的变革与更新 第三节 “审美文化”作为“文化诗学”场域的原点与支点第十三章 中外个案 ——文化诗学理论的成功实践 第一节 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兴”说和“意境”说 第二节 俄国文学理论的“复调”说和“狂欢化”说 第三节 李白《独坐敬亭山》解读 第四节 春天对严冬的感慨与沉思——读王蒙的《杂色》附录 “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 ——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代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