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两宋谣谚与社会研究

封面

作者:赵瑶丹

页数:45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693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谣谚,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蕴含丰 富的历史信息,并在传播过程中与社会历史发生千丝 万缕的联系。《两宋谣谚与社会研究》以作者赵瑶丹 搜罗的近900条两宋谣谚为基础,借助相关语境与史 料进行阐释,俨然展开一幅详瞻的史诗画卷:纷繁复 杂的社会矛盾,纵横交错的内外关系,盘根错节的社 会制度,粉墨登场的忠佞贤愚,读书应举的文人面相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另外,从动态角度开展谣 谚传播研究,分析其空间传播现象,探讨其对两宋历 史事件、政治风云、朝廷政策、人物命运等产生的影 响。在分析两宋谣谚内容与传播的同时,亦涉及古代 谣谚形式的完善、内容的拓展、传播空间的扩大、传 播速度的加快、接受与运用的理性化、搜集整理的集 成化、学术研究的初始化等问题。系统开展两宋谣谚 与社会互动研究,有助于从多层面、多角度最深入全 面地认识两宋社会,推动中国古代谣谚的断代研究, 提供主流史学研究之外的另类思考。

作者简介

赵瑶丹,女,1979年出生于浙江兰溪,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史、浙江地方史研究,在《清华大学学报》《民俗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专论)《中国地方志》《文史哲》《社会科学辑刊》《东岳论丛》《浙江学刊》《江西社会科学》《宋辽金元史研究》(韩国)《人文学杂志》(韩国)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点摘编,曾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社科联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金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等。

目录



绪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一 谣谚

二 取材范围

三 内容与传播

第二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 大陆学者的研究

二 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学者的研究

第四节 材料与理论方法

一 关于材料

二 关于理论与方法

第五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

上篇 内容篇

第一章 两宋谣谚的形式

第一节 谣谚的创作与表现形式

一 谣谚的创作形式

二 谣谚的分类及与其他语言文学形式的关系

三 谣谚的异化

第二节 谣谚的特殊形式——谣谶

第二章 两宋谣谚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两宋谣谚的生发、传播、接受环境

一 传统的信仰观念

二 时代文化与舆论环境

三 发达的城乡经济

四 多样的传播渠道

第二节 两宋谣谚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一 两宋谣谚生发的社会背景

二 影响两宋谣谚传播的因素

第三章 两宋谣谚中的社会内容

第一节 两宋谣谚中的政治生活

一 内外矛盾

二 政治制度

三 人物品评

第二节 两宋谣谚中的社会生活

一 经济状况、四时生产

二 地理环境、山河风物

三 民风民俗、家庭生活

第三节 两宋谣谚中的文化风貌

一 谣谚中的科举社会

二 谣谚中的音乐、书画、词人

三 谣谚中的伦理观念、宗教信仰

下篇 传播篇

第四章 两宋谣谚的传播

第一节 谣谚的传播方式与载体

一 传播方式

二 传播载体

第二节 谣谚的创作、传播及接受者

一 儿童的嬉戏相闻

二 僧道巫觋的造谶传谣

三 社会各阶层的引谚谕事

第三节 文人与谣谚的创作、传播及接受

一 谣谚创作和传播的重要驱动力:文人

二 文人对谣谚的吸收影响宋词、曲的创作

三 文人对谣谚的吸收促使谣谚与诗歌的雅俗互动

四 文人对谣谚开展学术研究

五 文人对谣谶的接受与批评

第五章 两宋谣谚在空间上的传播与分布

第一节 谣谚的都城传播

第二节 谣谚的乡村传播与城乡互动

一 频繁的人口流动推动城乡谣谚传播

二 节日娱乐为实现城乡谣谚传播提供契机

三 人口迁移助推谣谚更大范围的传播

第三节 谣谚的区域传播

第六章 两宋谣谚在国家事务中的接受与控制

第一节 两宋谣谚的传播效果

一 影响国家事务

二 关乎人物命运的沉浮与转迁

三 助推政治风波

四 引导其他社会行为

第二节 宋廷对谣谚的控制——以禁谶为中心

一 禁谶的法律规定

二 两宋君主妁信谶行为

三 国家事务中的应谶举措

余论

节选

  《两宋谣谚与社会研究》:
  因此当时有谣曰:“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此谣谚描绘出官员们在这一官制下,追慕虚荣、追求实权的习尚。
  宋朝为防官吏专权设立互相牵制的官制,官僚机构重叠,以致冗滥现象日趋严重。可谓是“民之多幸,国之不幸”。多取官则“不肖入之”,“贤者寡,用之可尽,而不肖满天下”,则天下怨。因而李觏认为“乱始于思,怨始于幸”,“宠不肖以败其官,不幸大矣”。朱光庭等在元祐元年(1086)四月《上哲宗论职事官带职》云:“唐室中间,清职要官失于冗滥,故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杷椎侍御史,腕脱校书郎。’至今以为笔谈。”此言在北宋仍得以盛传的原因是,相同的情状仍在演绎,并且相对于唐朝而言,宋朝的状况显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朝设置独具特色的通判之职,以文臣知州事,复设通判以贰之。“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设置通判初衷是以资历浅的官员牵制州长官,形成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的行政网,但对地方行政权实行监督的同时,设置障碍的结果势必造成行政效率低下,遇事互相推诿则更是司空见惯。“太祖闻而患之,下诏书戒励,使与长吏协和,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至此遂稍稍戢”,“然至今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至今士人以为口实”。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两宋谣谚与社会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9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