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2014-2015-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封面

作者:高建平,丁国旗主编

页数:51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694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4-2015)》在“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总题下,辑录了“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中外文论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化与新媒介生态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与作品分析”、“文学与艺术研究”等七个专题性研究论文50篇,另有“致辞”2篇,总计53万余字。现所收入论文是通过认真审读从80余篇文章中选定的,这些研究论文注重问题意识,强调学术性、现实性、导向性,对当前我国文艺理论领域里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专题理论形式对文学艺术与文化中一些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论文作者很多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本学术文集还专设“文学与艺术研究”专题,选入3篇国外学者全新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的交流对话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高建平:本书主编,江苏扬州人,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美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主席,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
丁国旗:本书执行主编,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另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外国美学》编委等。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学基础理论、美学等研究。

本书特色

高建平主编的《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4-2015)》在“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总题下,辑录了“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中外文论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化与新媒介生态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与作品分析”、“文学与艺术研究”等七个专题性研究论文50篇,另有“致辞”2篇,总计53万余字。现所收入论文是通过认真审读从80余篇文章中选定的,这些研究论文注重问题意识,强调学术性、现实性、导向性,对当前我国文艺理论领域里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专题理论形式对文学艺术与文化中一些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论文作者很多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本学术文集还专设“文学与艺术研究”专题,选入3篇国外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的交流对话起到重要作用。

目录

“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贺词

文学基础理论研究

钱中文先生关于文学本体问题的理论反思

论艺术品的五层次及其来由和关系

意识形态批评与文学批评

——重读列宁论托尔斯泰

作为文学理论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政治维度”何以重建?

——“重返80年代”的一个视域

符号一结构推演性方法是否是一种可能

——就文学研究方法与孙绍振教授商榷

文化诗学的变与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理论转型问题再考察

审美无利害命题的引入与文艺学的范式转型问题

——兼论文艺学的中国形态的建构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文论

论宋代山水象喻文学批评

论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天文数理遭遇物理几何

——关于清官廷画透视与笔法的反思

立言为何:试论戏曲品评主体之动力

论石涛“变化”说的艺术创新观及其理论意义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接受康德思想比较研究

西方文论与中外文论比较研究

先锋艺术的“雅努斯面孔”

英伽登现象学文本诗学学理逻辑及学术意义

叙事作品中副文本存在的诗学意义

艺术自治与人文规约

——康德与席勒的启蒙艺术观解析

时间意识与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悲情”与日本歌人的“物哀”

厨川白村“新浪漫主义”倡导与创造社

20世纪外国文论话语引进状况的调查分析

双重传统下汉语文论话语体系创新的复杂性与契机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文学性”与梁宗岱诗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论西马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及其批判精神

创造新人类

——论葛兰西的文化革命理论

论文化艺术的社会批判性

——马尔库塞和阿多诺的文化艺术观研究

“启蒙的悖论”:萨德与康德伦理学

艺术的减法与真理的进程

——一论巴迪欧的艺术思想

文化与新媒介生态批评研究

马修·阿诺德与英国现代文化批评学科的先声

中国环境美学之“天人”交相构成论及其学理依据

电子传媒时代的世界文学

世界城市?

——北京全球化空间的生产与城市身份建立

城市与自然之歌

——博尔赫斯诗歌中的精神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女性视角和地域意识

——以李娟的纪实散文为例

文学批评研究与作品分析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袁可嘉的诗论与中国诗潮

论文学批评评价功能的价值论意义

文学批评生态的问题及其矫正

虚构与非虚构

——当代叙事模式的分野与重建

“看”的“快感”:对劳拉·穆尔维“视觉”说的一种解读

从“融合两性”到“其他性别”

——论“双性同体”诗学在伍尔夫女性主义叙事形态中的影响

何以致敬?

——《1Q84》与《1984》内在关联性分析

政治视域下的文学诉求及其反思

——《讲话》与周立波的文学创作

从诗化的小说到诗化的哲学

——论路也新近的创作

当代文学批评困境举隅

——以《柳如是别传》为例

文学与当代艺术研究

艺术中的文字与图像

从文学、文学理论到视觉文化、当代艺术及美学

本雅明:经验、文学和现代性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综述

附录一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历届会议

附录二《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来稿须知及稿件体例

节选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4-2015》:
  康德的思想虽然很重要,但是蔡元培对康德思想的接受是有一个过程的。日本的下田次郎记下了德国的科培尔在日本文科大学讲课的内容,蔡元培根据日文本加以翻译,这就是后来出版的《哲学要领》—书。科培尔关注的,主要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德国学习期间,蔡元培翻译了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而泡尔生正是康德派哲学家,同时还吸收了斯宾诺莎、叔本华的学说。
  通过这些学者的著述,蔡元培发现了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蔡元培认为,康德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他“创立评判哲学,画定人类知识之界限”,康德哲学是对理性主义哲学和经验主义哲学的调和,兼取二者之长。1916年,蔡元培在法国编写《欧洲美学丛述》,其中的《康德美学述》介绍了康德哲学及美学思想。在蔡元培看来,康德建立起三大批判的体系,“哲学的美学由此成立”,“在哲学上美与真善有齐等之价值,于是确定;与论理学、伦理学同占重要的地位,遂无疑义”。
  对于康德哲学,蔡元培最注重的是美学部分;对于康德的美学思想,蔡元培最注重的是康德关于鉴赏判断的四个方面的说明中的两个——美感的超越性与普遍性。这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立足点,是其核心部分。蔡元培介绍了康德关于优美之解剖,提到“超逸”“普遍”“有则”“必然”四个方面。综合言之,“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这也就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鉴赏判断所做的分析:鉴赏判断是审美的,涉及质、量、关系、模态。
  康德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强调审美的无功利性、超越性、普遍性。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2014-2015-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9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