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福建古建筑

封面

作者:戴志坚,陈琦著

页数:358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121836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福建在中国版图上所占的面积不大,可以说是中国面积比较小的省份之一,但是福建在中国建筑史学上的地位并不低。福建古建筑像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宝石,在古老的八闽大地上熠熠生辉。它们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悠久的技艺传承、优美的建筑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综观福建古建筑,其特色可以用一早、二杂、三奇来归纳。  “早”指的是福建古建筑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在三明市万寿岩船帆洞下层,发掘出距今4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铺就的砾石地面,说明福建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在原始聚落点以石铺地的地区之一。2000多年前的城村汉城遗址是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汉城遗址。福建地处我国南方,气候温热潮湿,对木构建筑为主的古代建筑保存不利,但仍有遗构保留至今。如建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的福州华林寺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莆田元妙观三清殿,是中国现存较古老的木构建筑,日本“大佛样”建筑也深受此类建筑风格影响。罗源陈太尉官始建于唐末,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又共存有宋、明、清时期建造手法的民间祠庙建筑之一,遍布福建各地的石构建筑更是证明了其建造历史的不朽:建于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的福州迥龙桥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梁桥;建于北宋皇祜五年(1053年)的泉州洛阳桥是首创“筏形基础”、“种蛎固基”的我国一座跨海港石梁桥;建于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的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是国内现存形体大、叠涩出檐最长、保留有大量五代雕塑艺术品的石塔。英国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古代桥梁在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外国任何地方,都无法与之相比。”他这里说的只是桥梁,但引申到其他建筑形式也同样适合。  “杂”指的是福建古建筑有不同的工匠体系、多样的建筑形式。从西晋开始至清代的1700多年间,历代都有北方汉人移民迁居至福建各地,和当地的土著融合,成为福建的主要居民。不同时期的汉人南迁,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汉语言,在不同定居地与当地土语结合,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不同时期的汉人南迁,还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对福建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的形成影响极大。福建境内山峦起伏,江河纵横,人们被山脉河流分隔在不同的区域,各地区的来往十分困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小经济区域。这种地理特点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造成了福建各地建筑文化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的方言区有不同的民情习俗,不同的民情习俗形成了不同的工匠体系,不同的工匠体系采用了不同的施工技术、建筑材料与建筑装饰工艺。这就是为什么在福建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形成的建筑类型会如此多样,建筑形式会如此丰富的主要原因。福建的古代建筑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在建筑的类型上,不管是金碧辉煌的寺庙、宫观,还是雕梁画栋的祠堂、民居;不管是防卫森严的土堡、土楼,还是坚如磐石的城堡、城墙;不管是傲然挺立的古塔、牌坊,还是长虹卧波的石桥、廊桥,都表现出既是中原文化的延伸,又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在建筑色彩上,闽南、莆仙民居的红色与闽东、闽北民居的灰色,福州民居的白粉墙与闽中土堡、闽西土楼的黄土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福建几乎是每个方言区的民居者隋自己的建筑风格,甚至每个县之间的差异也明显可见。  “奇”指的是福建古建筑造型的奇特、结构的奇巧、装饰的奇妙。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封建统治中心,福建的能工巧匠往往较少受官方法式的束缚,能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有所创新。福建闽西南的生土建筑和沿海宋、元时期的石桥、石塔,都是这种创新的产物。福建土楼被称为“世界建筑之瑰宝”,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古塔自成系列,仿木构楼阁式的石塔独具特色,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仙游天中万寿塔、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石狮万寿塔、石狮六胜塔等诸多佛塔无不以独特的造型和雕刻艺术闻名遐迩。宋元以来福建便有“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誉,在我国桥梁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泉州洛阳桥有“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之誉,泉州安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都是中外建桥史上的奇迹。福建境内的寺庙宫观数量众多,装饰精美,存留下来的建筑别具特色。如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的泉州开元寺,殿宇轩昂,结构奇巧,尤以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的斗棋间雕饰——姿态飘逸的飞天乐伎造型最为称著。泉州清净寺在整体上具有仿中东地区10世纪以前伊斯兰礼拜大殿的形式风格,是我国南方仅存的一座古波斯式清真寺。由于福建在文化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福建古建筑保存着中原传统建筑文化的不少精华,许多明清建筑在风格、做法上常常留下北方唐、宋时期的特征。如盛行于宋代的“虹桥”在北方早已绝迹,但在闽东、浙南一带至今仍有留存,而且绝大多数出自福建匠师之手。因此木拱廊桥被认为具有“活化石的价值”,其传统营造技艺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古建筑是福建传统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只要你来到福建,静下心来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就一定会发现福建古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上石雕、木雕、砖雕、灰塑、剪粘、交趾陶等多种装饰手法与建筑的完美结合,真的是美不胜收,会让你拍案叫绝!

本书特色

戴志坚、陈琦编最的《福建古建筑(精)/中国古建筑丛书》系统论述我国福建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

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闽文化源流与特征    一、多元性    二、地域性    三、融合性  第三节  福建各区建筑文化    一、闽南区建筑文化——海洋文化    二、莆仙区建筑文化——科举文化    三、闽东区建筑文化——江城文化    四、闽北区建筑文化——书院文化    五、闽中区建筑文化——山林文化    六、客家区建筑文化——移垦文化第二章  城镇与村落  第一节  概述    一、选址布局    二、聚落空间布局形式    三、传统村镇聚落的特征  第二节  古城、城堡……第三章  寺庙宫观第四章  祠堂、文庙第五章  民居第六章  土楼第七章  土堡第八章  桥梁第九章  塔幢、牌坊第十章  建筑材料与装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福建古建筑》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9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