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背锅人

封面

作者:徐贵祥

页数:305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60876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相信,读罢序和后记,没有人会不为那一片赤诚动容。教学相长,说来容易做却难。在这部师生共创的合体作品《背锅人》里,析弊论理挑刺,学生放言无忌;苦心孤诣寻道,老师有容乃大。师生论战,虽硝烟弥漫,却一腔热血,坦荡相见,刀光剑影情无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关于创作与批评,这是一部极具诚意的独特之作。

作者简介

徐贵祥,男,1959年12月生,安徽霍邱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军亊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著有长篇小说《仰角》《历史的天空》《高地》《八月桂花遍地开》等。获第7、9、11届全军文艺奖;第4、9、11届五个一工程奖;第6届茅盾文学奖。

本书特色

本书为徐贵祥最新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背锅人》《识字班》《三尺布》结集而成。此三部小说先后发表于《西南军事文学》(2015年第4期《背锅人》)、《十月》杂志(2015年第5期《识字班》)、《人民文学》(2015年第8期《三尺布》),均以清河镇为背景,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性格与命运各异的抗日将士,以及一批有胆有识、性格独立、爱憎分明、敢于突破传统封建礼教的鲜活的女性家属形象。另外,作者有意让他的学生们对这几部新作展开大胆批评,让他们“进入作品内部,鸡蛋里面挑骨头。”“不动声色地把同学们拖进文学创作的特定情境当中,让他们亲临现场,设身处地,直接感受。”因而使这部师生合体作品获得一种罕见的金属质地。

目录

识 字 班

001 识字班 徐贵祥 著

052 王龙:家国重构下的抗战书写

——从抗战初期的时代语境解读《识字班》

062 胥得意:详写与略过

——从三折戏看《识字班》的丰满与缺失

068 雷从俊:明心见性写儿女英雄

——读徐贵祥中篇小说《识字班》

076 纵华政:情感的窘迫与理性的局限

——对《识字班》的女性意识解读

081 路迪雨婴:抗战中的巾帼英雄

——论《识字班》中女性傅菊珍的形象

086 李梦媛:历史的侧影

——从《识字班》看抗战中的女性

091 徐彤:发现“人性”书写的困厄之地

——以徐贵祥中篇小说《识字班》为例

098 孔立文:英雄塑造与艺术真实

——读徐贵祥中篇小说《识字班》

104 徐艺嘉:下笔皆是人情

——谈徐贵祥近来的中篇小说创作

三 尺 布

109 三尺布 徐贵祥 著

168 王辰玮:“巧合”与“不巧”

——《三尺布》主角相关情节的合理性分析

174 沈子楠:众人群戏场场有戏

——浅评《三尺布》

背 锅 人

179 背锅人 徐贵祥 著

218 韦怡然:有戏

——以《背锅人》为例

223 钱榕:“英雄”的瞬间

——浅析《背锅人》中英雄定义的重置

229 王辰玮:背锅、卸锅的王可范

——《背锅人》人物塑造的得与失

236 刘宇英:王可范非得变好吗?

——论《背锅人》的性格逻辑和艺术视野

242 吕漪萌:“套子里的明灯”

——评徐贵祥中篇小说《背锅人》

246 黎雨朦:王可范如何可以成典范

——从情节、人物两方面评析《背锅人》

253 王璨灿:身背“黑锅”的英雄

——读徐贵祥《背锅人》

258 李童:这“锅”能不能支起来

——《背锅人》之我所见

266 贺同越:王可范困境的叙述困境

——浅评《背锅人》中塑造人物的得失

270 洪鹤书:人物还需再走一段路

——评中篇小说《背锅人》

直言快语

277 孙玉环:小处着眼见精神

279 张悦莹:不可忽略的人物主次关系和情节上呈现的硬伤

282 聂眸书:王可范的可疑之处

284 梁瑞哲:难以令人信服的《背锅人》

286 高培厚:游荡在历史洪流中的孤儿

288 阚阿春:一盘没有下好的棋

290 周楷晟:不足有三

292 李思晴:叙述对象的转换和情节结构的设置不当

后 记

296 张志强:以文学的方式

节选

说对说错皆用心

  ——文学系师生合集《背锅人》序

  徐贵祥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行动。

  2013 年初,我从空军文艺创作室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工作,谈话的时候,院首长开宗明义地交给我一个任务:培养军队文学创作人才,并要求文学系“焕发徐怀中时代的光芒”。离开办公楼,走到多年前我曾经住过的学员宿舍楼前,徘徊在大枣树下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徐怀中时代”是个什么时代?对于文学系新的一代人来说,那是个遥远的、模糊的概念,只有我和这两棵高龄枣树对此记忆犹新,那是一个火热的时代,是军事文学复兴的时代,是军队文学青年圆梦的时代。文学系首任主任徐怀中开创了“不拘一格,八面来风”的教学理念,注重实用、注重实践、注重实战,突出一个“实”字,紧贴部队文学创作人才需求,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培养出莫言、李存葆、柳建伟、麦家、阎连科、江奇涛、王海鸰、陈怀国、石钟山、王久辛、殷实、衣向东……一支支精锐的文学部队,一届一届从这里出发,奔赴部队基层,奔赴创作一线,奔赴中国乃至世界文坛高峰。我入校求学的时候,文学系主任已经换成王愿坚,印象中老主任只给我们上过一堂课,讲短篇小说结构技巧,草蛇灰线。老人家对我们的创作情况十分关注,鼓励我们多读、多悟、多写。那个时代,中关村南大街18 号院,校园虽然破旧,却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文学系南阶梯教室里,常常出现戏剧系、音乐系、舞蹈系、美术系学员的身影,文学系的学员,也有很多时间出现在其他系的教室里。院里还经常组织各系一起进行座谈、演讲、读书报告等活动,学员综合素养全面加强,实战能力普遍提高。文学系生活学习的大本营是2号楼,常常有人潜伏在厚厚的帘子下面,写作直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每当精彩的授课之后,争论的声音从教室延伸到宿舍。仅有的三五个教员,站在讲台上是老师,出了教室就是朋友,学员会撵着教员发表不同观点,探讨写作方法。有时候,为了一篇作品,为了一个观点,师生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达成一致,沾沾自喜者有,暗暗得意者也有。几年之后,学生成了老师,老师成了作家和评论家,随着学生在广袤的文学沃野上声名大振,老师也当仁不让地在文坛占据重要一隅,譬如朱向前、黄献国、张志忠、刘毅然……那真是一个肝胆相照、教学相长的时代,也是个实实在在的艺术时代。

  毕业22 年后,我回到学校接任文学系主任。那天面对已经改造为教学楼的学员故居,回望高大巍峨的教学楼和办公楼,我感到肩膀沉重、视野模糊。院首长交给我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可是,我能做到吗?这个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军队综合艺术院校,文学系的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元,师资结构由野战派转为学院派,学生是前高中生,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规定的学业、拿到学历,老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我,一介武夫,土生土长,半路出家,歪打正着,写小说尚有经验,讲道理捉襟见肘,由我来领导文学系,将向何方,能否到达,这是连我自己都很茫然的事情。

  可是,我没有退路,也不能退缩。

  那个春节,我和文学系政委陈存松去拜访了徐怀中老主任,接着,又走访了吕永泽、黄献国、宋学武、朱向前、张志忠等老师,并多次向前任主任张方、张婷婷、许福芦、刘建华等人请教,从他们那里,我们知道了,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这几年,文学系耗费很大精力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培养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渴望是强烈的。上任之初,陈政委出了一个题目“我心目中的文学系”,经常组织学生座谈。我接手后的第一届毕业生,11 名同学在即将离校之际,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原来以为文学系是学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可是四年本科读完之后,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只要到部队参加活动,我就尽量走访往届学员,一个学生直言不讳地说,在单位,我们不好意思说我们是文学系的毕业生,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创作,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

  这些话,让我非常纠结,也敦促我坚定了一个信念。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背锅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92874.html

Recommended For You

  • N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