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心想著
页数:217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75431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郑也夫、薛涌、南桥、徐子沛、熊丙奇联袂推荐。
◎记录作者十多年间从中国到美国,从受教到育人,从教育之内到教育之外的心得体会,不断变换的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变的是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对理想教育的期盼。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进步,不仅需要直面问题的勇气、对教育理想的坚守,更需要解决问题的魄力和行动,此书中对于中国教育出路的探寻,或可作为参照。
◎本书语言流畅,旁征博引,见解独到,雄辩而亲切,值得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细细品读。
编辑推荐篇章:
p46《岂可忽视“美盲”》
p173《后文凭时代》
p231《让教育多一点理想》
作者简介
陈心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供职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曾获得明尼苏达大学麦克阿瑟学者奖学金,社会学系优秀研究生助教奖、马丁德尔奖等。学术研究曾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麦克阿瑟基金等支持。
出版中文作品《明尼苏达札记》(2012),《第三只眼睛看教育》(2014,合著),《走出乡土》(即出);教育随笔多发表在《教师月刊》《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报刊。
相关资料
陈心想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上了中学还没见过公共汽车,从乡村中学考进中师,保送大学,留美拿到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美国高校智库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这是一条充满了挑战的漫长成长之路。当他说“成长不能抄近道”时,不仅是学生和家长,所有人(也包括那些校长、教授、教育专家)都必须洗耳恭听。能以“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的经验来给我们展现人生课堂的,除了陈心想博士,还真找不出几个人来。
——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陈心想博士的这本书,说到了当今教育的诸多痛点,比如家长为孩子的成长代劳,只偏重智力培养,只知做圈养放养的选择而不知培养等。这本书旁征博引却又很接地气,见解独到,屡屡打破流传广泛的成见;给家长和教育界人士深刻启发,却又没有居高临下,雄辩而亲切,非常值得一读。
——南桥(美国高校教育设计专家,教育专栏作家)
教育,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痛点,我们正在通过满是问题的中国教育塑造下一代,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陈心想博士亲自体验过东西方的教育,他出身中国的师范,现在在美国做研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爸爸,这本随笔集记录了他十多年间跨越中西、从受教到育人的心得体会,其中很多真知灼见,可以启发、巩固我们对于教育的设想和理想,值得阅读。
——涂子沛 (第一第一副总裁, 《大数据》作者)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进步,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所有与教育相关者的积极参与;需要埋头苦干的精神,更需要对教育理想的坚守。这本《让教育多一点理想》,展现的就是作者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参与,以及对中国好教育的期盼。期待她能点燃更多人心中的教育梦想,汇聚起推动中国教育的力量。
——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本书特色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精选了作者在《书屋》《南方都市报》《中国教师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开设的专栏文章50余篇,其中包括对中美教育的观察、对照和思考,对中国教育出路的探寻,对自己学习生涯的回顾等。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父母要当孩子的‘贵人’”“给平凡孩子也点个赞”“后文凭时代”等观点,以及在本书最后发出的“让教育多一点理想”的深切呼唤,既有冷峻、理性的批判,也有体察入微的温情叙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专业功底,以及中美教育比较的视野,其文字耐人寻味,富有哲理,值得所有家长和教育界人士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