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星斗
页数:166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87519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的语言是以北方话为主的全民族的通用语言。她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并同中华民族共生共存,世人称“华文”“华语”,故通称“中华母语”。 中华母语是全民族智慧创造的产物、民族的核心智力、民族最自豪的标志!她是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屹立在世界东方五千年繁衍生息并发展壮大、自立于世界的神器! 中华母语是全民族洞察宇宙物质及其运动的规律后以“天人合一”的方法创造的“事物全方位信息浓缩的信息团”,是同宇宙共存的科学语种!她集中的是全族群的智慧,开启的是族群世代子孙的本能智力,并使之脱离了动物界,成为智能的精灵——大写的“人”。
作者简介
高星斗,男,安徽太和人。共产党员。1936年4月14日生。1948-1949年4月在上海一玻璃厂做童工。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卫生员。1956年5月复员,同年考入安徽省淮南师范学校。1959年被保送到安徽省合肥师范学院读书。1963年分配到淮南二中任教。1979年调入安徽省滁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古典文学。1996年4月离休。教学之余致力于中华母语科学化研究,1987年出版《母语教育与智力开发》一书。 许文秀,女,安徽省来安人。1939年11月8日出生。1952年就读南京八中。1954年参加工作。1956年就读安徽省淮南师范学校。1959年被保送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63年分配到安徽省淮南一中教书。1979年调到滁州中学任教。教学之余研究中华母语科学化课题,1987年出版《母语教育与智力开发》一书。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的语言是以北方话为主的全民族的通用语言。她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并同中华民族共生共存,世人称“华文”“华语”,故通称“中华母语”。
中华母语是全民族智慧创造的产物、民族的核心智力、民族最自豪的标志!她是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屹立在世界东方五千年繁衍生息并发展壮大、自立于世界的神器!
中华母语是全民族洞察宇宙物质及其运动的规律后以“天人合一”的方法创造的“事物全方位信息浓缩的信息团”,是同宇宙共存的科学语种!她集中的是全族群的智慧,开启的是族群世代子孙的本能智力,并使之脱离了动物界,成为智能的精灵——大写的“人”。
请看由高星斗、许文秀所著的《致当代及后世中华儿女书》。
目录
中华母语是全民族最自豪的标志
中华母语具有超时空的凝聚力
(二)
什么是语言
语言对于个体人及民族的意义
语言在阅读中的地位
(三)
语言同言语的区别
言语系统
言语系统级
(四)
信息·思维·语言
语言·思维·知识
语言·思维·记忆
(五)
中华母语与中华民族共生性
中华民族根基的形成在“华夏文化时代
“中华母语”超时空的凝聚性
(六)
中华母语是“汉语”的本称
中华母语有声语言创造、演进过程
文字创造、演进过程
(七)
同宇宙事物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超时空的恒久性与统一的共识性
具有类集性与宇宙统一场的电子特性
(八)
中华母语的民族性、开放性、包容性
中华母语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中华母语包容性与不可撼性
(九)
有声语言的声韵美
文字体现出的“天人合”
中华母语“天人合一”完美性
(十)
中华母语开发智力的特殊功能
中华母语有声语言开发智力的灵动性
中华母语开发智力的独特性
(十一)
中华母语韵律性和音乐性的基本原理
有声语言音位组合优于西方拼音语言
中华母语有声语言的特质
(十二)
文字的构建理论
文字创造的过程与特点
文字构建的特点
(十三)
附录
后记
节选
《致当代及后世中华儿女书》: 个体人本能的智力通过“语言”将本民族智慧认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言语”获得了智力的提升,呈现了质的飞跃。 宇宙里的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同世界环境保持和谐保持统一,有一种本能地获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千百万年自然进化而来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之为“本能”,我们叫它“本能的智力”。它的水平较低。 个体人生初始时,这种本能的智力,远不如同等的动物,如禽、兽、鱼、虫生下来不久或破壳后,即可站立、觅食、行走、游动、奔跑、飞翔、寻声找群、趋利避害等为“活”而“动”。但是人类的个体人初生之始,除了最简单的生存能力如吮吸、啼哭、饥饿寻食、四肢活动及对声、光、味、触的感触觉信息的反馈外,生存能力十分脆弱。若离开年长的个体人悉心照拂、呵护,几乎难以生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增月长,禽兽鱼虫等的智力,几乎还是停留在始生阶段,而人类的智力却出现加速度的提升,这就是因为,人类运用自身的智力创造使用了语言。 人类的族群将全族个体人获得的各种信息浓缩创造了族群共识的“语言”信息符号,把对世界的认识用声音和物质的符号记录下来,然后族群中的长者将这些“认识”以声音与符号的形式教给下一代。这样本民族世代智慧认识的成果——智力的结晶,通过“语言”这个信息载体自然而然地传给了下一代的个体人,使他们在同世界信息的交换中,不需要一一再获得信息再浓缩信息再加工、制作、认识它,只要将这些语言信息密码获得再通过解密就可以掌握全民族已经认识的成果。 那么,人类的个体人的智力,也就是获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变性增大,使能动的反馈信息的能力即智力产生了加速力,并呈现质的飞跃。这样人类的个体人掌握了全民族的语言就成了智人。 “语言”转化为“言语”的魅力 爱因斯坦说:“我们大部分的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要是没有语言,我们的智力就会同高等动物的智力不相上下。” 马克思也说过:语言,是把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的重要力量之一。我们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是:阳光、空气和水。在人类的生活中还应加上第四大要素,那就是“语言”。个体人如果离开“语言”就没有个体人的“言语”,也不可能以“语言”为载体获得“智能”,其思维和智力只能停留在最基本的进化而来的“本能”阶段,而退回到动物界去。 世界上曾多次发现的人类的孩子,在他们孩童时期由于特殊原因同狼、猴、猪生活在一起,成为狼孩、猴孩、猪孩。因为这些人类的个体,在他们的“言语”机能开发的关键时期,即智力发展的加速期,没有将全民族智慧创造的语言转换成“个体的言语”(就是没有在感知觉敏锐期,将感知觉获得的大量的信息用语言符号浓缩起来、包装起来,成为自己封闭的头脑里吸收、储存、生发、表述信息的载体,他们的智力可变性几乎停滞),因此他们的行为和感情保留的原始性和兽性,达到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以至几乎退回到动物界去。 1920年,印度从狼群中发现了两个女孩,大的约有8岁,小的约有2岁。虽然她们有言语机能存在,有本能的信息获得与反馈的能力,如觅食、行走、睡觉、排泄、发声(号叫等),甚至知道“惊恐”等。然而,由于其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同狼生活在一起,不能习得人类的语言,并用语言符号把本能的智力获得的信息浓缩、储存起来获得全民族智慧的认识成果,也不能运用民族的共同语言生发、表述新的信息。她们本能的智力被压抑被弱化乃至被摧残,以致停留在动物本能的水平上。她们的智力与行为与其接触最多的动物——狼相似:她们虽有人类的言语机能而不会言语,有脑不会用语言思维,每至午夜后号叫,吃生食,不着衣物,用手抓物,四肢着地行走。她们的智力,据测定相当于六七个月的婴儿。后来经过人类长达六6年的精心的护理教育,其中大的才逐渐适应人类的生活,但言语机能始终没能恢复,只能以号叫代替说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