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能宪著
页数:241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396040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万里行记》为出访国外所写的游记,也包括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所写的,还附录了几篇写人物的散文。
作者简介
王能宪,江西瑞昌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常务副院长。曾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后到文化部机关工作,主要从事文化政策和文化理论研究。先后担任文化部政策法规司研究处负责人、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等职务。2006年3月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著述包括:专著《世说新语研究》《文化建设论——王能宪演讲集》《自由创造是文学艺术的本质要求——论文化政策与文化战略》《二分集——文学与文化摭论》《忘机斋文集》,校点古籍《魏叔子文集》等。
本书特色
作者王能宪在大学、研究机构和文化部机关工作期间,游历出访了十几个国家,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日记、杂感和游记之类,记录下自己“行万里路”的所见所闻和收获体会。本书为作者随笔结集,包括出访国外所写的游记,和在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参观感悟。还附录了几篇写人物的散文。这些大都曾在报刊发表过,现结集出版,题其名曰《万里行记》。
目录
雨中岚山
京都的寺庙
在日本友人家中做客
首尔故宫——景福宫
济州岛之美
澳洲行
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
浓缩的历史生动的课堂——布里斯班昆士兰州博物馆见闻
悉尼大学印象
悉尼的中国城
悉尼歌剧院考察散记
西欧行
欧洲三河印象
从皇家宫殿到艺术宝库——参观卢浮宫散记
我观欧洲教堂
访贝多芬故居
法国总统希拉克与中国文化
卢森堡的森林与古堡
北欧行
北欧的雪
访安徒生故居
斯德哥尔摩散记
在哥德堡吃“200年前”的饭
越南行
谒河内文庙
烟雨风崖洞
顺化访古
感悟越南音乐
战争之痛——越南胡志明市战争证迹博物馆观感
埃土行
文化大融合的地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印象
这里经声回荡
游博斯普鲁斯海峡
埃及国家博物馆一瞥
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
港澳行
与文怀老一道猜谜
香港中文大学的由来
澳门的文化景观
台湾行
面向人间的佛教——台湾的四大丛林
以文化人以人化文——台湾文化设施扫描
台湾乡村印象
在台湾亲历地震
附录
我敬仰的三位老师
大学者的平凡生活——我所见的周汝昌先生
三个寿宴与两个笔筒
袁行霈先生塑像诞生记
大学六记
忆长青:乡缘·书缘·文缘
岁月留痕——我与七七级的交往
节选
《万里行记》: 井上一之和堀诚都是我在北大读博士的时候认识的日本朋友。那时,井上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师从松浦友久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松浦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学者,与我的导师袁行霈先生是老朋友,他推荐自己的学生到袁先生门下做短期进修,于是我和井上成了“同门”。不久,井上又介绍我认识了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的副教授堀诚先生,他也在北大中文系做访问学者,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 时间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在不断加深。这两位日本朋友回国后至今一直与我保持联系,他们的研究成果都会给我寄赠,我的书出版也会送给他们。他们隔几年再到中国访学或参加学术会议,也一定会与我联系,或者他们到我家中做客,或者我到他们下榻的宾馆去看望老朋友,畅叙别情。 我这次到东京参加国际会议,约定与两位见面相聚。家住东京城区的井上在我抵达的当晚就来宾馆看我,并拉我到附近的酒馆喝酒。井上是研究陶渊明的,每次给我写信或寄赠贺年卡落款都署名“井上思渊”,并把自己的书房称作“思渊堂”。不知是否熏染了陶渊明的遗风,“有酒盈樽”,“期在必醉”。而我却不胜酒力,但老友见面也顾不得许多,记得那天晚上喝了不少,兴尽而返。 堀诚先生住在东京郊外的崎玉县所泽市,距东京城区有几十公里,我们约好某天下午,他来宾馆接我到他家里吃晚饭。 那天下午5点半,我刚开完会,堀诚准点来到宾馆。我们先乘坐地铁,再转公交车,花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再步行十几分钟,大约7点来钟到了他的家。 我一路心想,他怎么不开车来呢,难道还没有自己的车。其实,他家的车库里有车,但堀诚说他很少开,进城都是利用公共交通,这一方面是因为路远自己开车太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环保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作点贡献。 堀诚先生的家是一栋单家独院的小楼,上下两层,使用面积估计在300平方米以上。楼下主要是堀诚的天地,有一问很大的书房和他的工作室,还有客厅、餐厅和厨房等,楼上是卧室,两个孩子每人一间,另外还有一个专门供他们玩耍的房间,堆满了各种玩具。堀诚领着我参观房子,我一面羡慕一面心里不免纳闷:他年龄与我相仿,尽管从北大回国后第二年就晋升了教授,如今就住上了这么大的房子?我问,像他这样资历的大学教授都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吗?他说,一般不大可能。他也是一年前才买下这个房子,而且是他父亲帮了很大的忙,差不多由三个三分之一凑成,即自己多年的积蓄、父亲的资助和贷款,一咬牙下了这个决心。 堀诚先生一家四口,我们在北大时早已相识。他妻子也是早稻田大学毕业的,生了孩子之后就相夫课子,不再工作了。当时带着一子一女两个孩子,在北大勺园伴夫君陪读。两个孩子上北大的幼儿园,堀诚研学之余请一位二胡演奏家教他学拉二胡,他妻子则师从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学习书法,另外似乎还学了弹琵琶,一家子在北京过得其乐融融。现在两个孩子长大了,都在念书,女儿初一,儿子小学五年级。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很优秀,身心健美阳光。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予了孩子良好的教育成长条件。如今,堀诚夫人依然不工作,只在附近一个书法学校教点课(属民间性质,非正式工作),另外为一位盲人每周读两个小时的书,算是为社会尽一点义务。 说到堀诚夫人的书法,不能不令我刮目相看。以前堀诚来北京时,曾带来他夫人书法作品的照片给我看,就让我大吃一惊,这次看到“真迹”,真可以说是令我感到震撼了。从她在北京拜师习字算起,也不过十多年时间,书艺精进之神速,书风之老成,格调之高古,堪称深得“二王”之神韵。怪不得她成为书道(日本称书法为“书道”)之师,在书法学校教课了。堀诚的二胡也同样大有长进,饭前他给我拉了一曲《良宵》,拉得有板有眼,意韵悠长。我小时候在农村也有过一把自制的二胡,无师自通地拉过一阵子。 回想当年堀诚在北大学二胡,我们还一起切磋过呢,后来有人送了他一把很好的二胡,因为日本的海关不允许蛇皮入关,在我家存放了好几年,供我兴起时一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