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姚裕群著
页数:40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3000640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一书基于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市场就业的基本原理、新中国就业发展历史和近年的下岗、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和大学生毕业等主要就业问题,从国家层次对就业战略、就业目标、政府的就业角色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五大对策。本书中运用了企业雇佣动机、个人职业生涯、政府决策模式等就业研究的独特视角。本书还摘录了作者在就业领域的若干篇主要研究报告和论文。
作者简介
姚裕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就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职业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出版了专著《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理论与就业促进》、《人力资源概论》、《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职业问题面面观》参与编写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避孕药研究报告2004》等多部著作并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1工程、APEC、NDP等国内外项目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就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结构
一、市场的含义
二、市场经济的体制结构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中的三方格局
一、劳动者与雇主的基本关系
二、劳使关系与“三方”格局
三、劳动者权益的国际规范
第三节 市场体制的就业“三性”
一、就业的性质与效益
二、就业三效益的关系
三、对就业社会性的认识
第二章 就业从业主体——劳动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特殊的生产要素
一、劳动是生产诸要素的主体
二、劳动要素的特点
三、能力——劳动要素的结构
四、人力资源——劳动供给实体ぜ敖峁埂—
第二节 微观劳动供给
一、工资与微观劳动供给
二、个人劳动供给的经济条件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利者
第三节 中观劳动供给
一、中观劳动供给的性质
二、影响中观劳动供给的因素
第四节 宏观劳动供给
一、宏观劳动供给的基本特征
二、影响宏观劳动供给数量的因素
三、劳动供给的无限状态
四、影响宏观劳动供给质量的因素
五、动态劳动供给——人力资源流
第三章 就业雇佣主体——劳动需求分析
第一节 劳动需求基本分析
一、劳动需求范畴
二、劳动需求的行业性与职业性
三、劳动需求的地区性
第二节 微观劳动需求
一、工资与微观劳动需求
二、微观劳动需求的边际倾向
三、技术水平与劳动需求
四、微观劳动需求结构
第三节 宏观劳动需求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劳动总需求
二、技术变动与社会劳动总需求
三、从消费需求到就业岗位的转化
四、劳动需求弹性
五、社会劳动需求的变动
第四节 企业与就业
一、企业与就业的联系
二、企业的就业动机
三、企业与从业者 ぁ
第四章 就业格局——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第五章 就业场所——劳动市场分析
第六章 个人就业——职业生涯分析
第二篇 就业问题ぁ
第七章 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
第八章 下岗——改革中的城市就业问题
第九章 民工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第三篇 就业管理
第十章 就业战略
第十一章 就业目标分析
第十二章 就业状况
第十三章 政府与就业
第十四章 中国的就业形势
第十五章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附录一 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人力资源与就业
附录二 职业指导的发展
附录三 中国的真实失业率与失业风险研究——德尔菲测量法结果分析
附录四 -年中国城镇真实失业率与失业人数估算
附录五 美国的就业服务及其与中国的比较
附录六 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状况、问题与对策
附录七 失业与社会安全 お
结束语
参考资料
前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1年的全球就业论坛提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结合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说,就业是每一个劳动者赖以生存、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是关系亿万劳动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从而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ァ 〉车氖六大确定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结合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一是要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结构,带动大量就业岗位的开发;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带动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努力使城乡劳动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就业能力,这是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重要基础。二是畅通就业渠道,使劳动者自主择业、自由流动、自主创业的环境更加良好。要制定和实行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制度,要健全并完善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形成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格局。这是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三是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使社会失业率和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ァ ∽芙嵛夜就业工作的实践,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加快培育市场,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是政府重要的职能。同时,在形成市场竞争就业的过程中,对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还必须给予政策扶持和就业援助。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各地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一整套积极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并在实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鉴于我国的就业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还要付出长期的、巨大的努力。特别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