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走出地球村

封面

作者:李鸣生

页数:372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455161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航天文学家、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李鸣生航天七部曲
☆国内首部航天通史,讲述中国航天事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书写中华民族挺进太空的全纪录
☆独立人格 独立立场 独立思想 独立写作
☆数十位专家、学者、科学家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李鸣生,四川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专家委员会委员。供职于解放军总政治部。著有长篇纪实文学《中国863》《全球寻找“北京人”》《震中在人心》及“航天七部曲”等二十六部,小说、电视剧、电视电影纪录片多部。 作品曾获三届鲁迅文学奖、三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中国三十年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长篇广播金奖、上海重大文艺工程精品图书奖、徐迟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军文学作品特等奖等二十余项。

相关资料

李鸣生的作品既是中国航天发射的大写真,也是在一个特殊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文学审视和观照。他的成功固然与他选择了航天这个题材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作家具有一种明显的独立审视意识。李鸣生的思维是十分自由理性的,他不像有的作家那样摆不脱事件的约束,把作品完全等同于事件的自然过程。他既注重报告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又非常看重对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表现。我们从中感到了作家对题材的超越,看到了作家个性化的表现。

本书特色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对生活在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但对八零九零后的中国青年而言,恐怕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了。《走出地球村》写的正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如何上天的故事。作品不仅写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地上到天上十二年的坎坷历程,也写了“文革”中航天专家们的悲惨命运以及如何顶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忍辱负重,戴着镣铐跋涉太空的辛酸与痛苦、曲折与艰辛;同时对极“左”的年代作了大胆的批判与深刻的反省。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也是第一的一部写“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作品。钱学森看了后曾激动地感叹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二十五年了,终于有作家写出这段历史了!”

目录

序言远古悠悠飞天梦 (001)第一部故国天梦 (013) 第一章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天 艾森豪威尔总统手中桥牌落地 (013) 第二章鸡尾酒会不欢而散“航天之父”布劳恩饮憾终生 (021)第三章美国人造“小月亮”挂到天上周恩来午夜拿起直通毛泽东的电话 (029)第四章毛泽东说鸡蛋大的卫星不放要放我们就放它个两万公斤的 (040)第五章宋庆龄清晨掌钳炼钢毛泽东观看火箭、卫星模型 (049)第六章 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小弟弟”找“老大哥”学放卫星 (065)第七章苏联国旗伴着火箭升天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相互致电 (075)第八章 忍着饥饿的肚子中国从八公里起飞 (081)第九章加加林开始太空行钱学森在会议桌上探讨卫星 (092)第十章中央专委会两次决议“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方案诞生 (106)第二部鬼火人情 (117)第十一章大火烧进中国科学院周恩来亲自参加“万人辩论会” (117)第十二章聂荣臻零点召开紧急会议中央军委下令对中科院实行军管 (126)第十三章乱棍打死火箭专家姚桐斌中国科学巨匠赵九章服药自杀 (134)第十四章“航天十八勇士”云集白石桥毛主席像章嵌在人造卫星上 (151)第十五章美国的“阿波罗”登上月球中国的《东方红》也要响彻宇宙 (169)第十六章 六十岁的科学家入伍当兵女卫星厂长被下放车间刷油漆 (188)第十七章航天专家被迫啃烧饼火箭发动机就是迟迟不发动 (205)第三部大漠长歌 (221)第十八章中国火箭凌空爆炸日本抢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221)第十九章钱学森为一个开关发愁周恩来两次召集专家进京 (236)第二十章三位专家深夜赶写报告中央政治局批准火箭卫星转场 (251)第二十一章马灯前钱学森坐卧不安发射场地下室综合检査故障不断 (265) 第二十二章火箭司令神游戈壁百万群众昼夜守护电线杆 (277)第二十三章火箭竖起等着毛泽东批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星夜升空 (287)第二十四章卫星功臣登上天安门毛泽东喜听卫星高唱《东方红》 (303)尾声请历史出台谢幕 (311)附录 (321)评《走出地球村》 李昕(321) 目苦涩而辉煌的精神史 」——评李鸣生的《走出地球村》 周政保(330)评李鸣生的《走出地球村》 王久辛(332)建构民族记忆的史诗性文本——李鸣生“航天七部曲”述评 宋玉书(337)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走出地球村》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79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