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华森
页数:26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576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内外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研究成果,大多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或思想教育学等视角来考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运用政治学视角的研究多见于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学说有关个人、社会及其二者关系的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的对比研究的专著还没见梓。本书把个人与社会关系置于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学说的政治哲学视野中,对之进行对比考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由此引发的、至今仍然影响犹存的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深入剖析自由主义的个人观、社会观、个人与社会关系观,深刻揭示其理论困境。以系统论和社会系统论为分析工具,对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个人与社会关系观进行了分析和判断。
作者简介
陈华森(1970- ),男,江西省丰城市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法学博士,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中外政治文化;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攻读政治学理论硕士学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攻读政治学理论博士学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省厅级课题四项;在《政治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获得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一项。
本书特色
陈华森编最的这本《个人社会和谐--政治思想 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比较研究》系统地梳理 了从古典自由主义到当代保守自由主义理论中有关个 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取向,总结了个人主 义在自由主义认识论和价值观上的表现和特点;分析 了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典型代表)在个人与 社会关系问题上的认识特点和价值取向;分析了自由 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理论上的差异及其 得失。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既有对各别思想家和思潮的分析,又有整体的概括和 一般的判断,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方法论特征,有助于 读者深刻认识自由主义的理论主旨以及当代资本主义 的发展困境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 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理论 合理性。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当前相关研究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 对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人的本质观的研究 二 对个人主义的研究 三 对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观的研究 四 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主体性的研究 五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视角及逻辑结构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分歧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自由主义的历史结果——社会主义对自由主义批评的起因 一 异化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二 竞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批评的缘由 一 有关社会主义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失误 二 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正义与个人自由之争 第三节 争论与借鉴的二重奏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个人、社会及其二者关系的认识分歧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对个人、社会及其二者关系的认识分歧 一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分歧 二 对个人与社会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歧 第二节 20世纪社会主义和保守自由主义对个人、社会及其 二 者关系的认识分歧 一 人的本质观认识分歧 二 社会观分歧 三 社会主义的个性观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分歧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分歧 一 马克思、恩格斯之个人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论 二 古典自由主义之个人本位价值观 三 个人与社会关系调节 机制的分歧 第二节 20世纪社会主义和保守自由主义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分歧 一 社会价值优先论——社会主义之价值取向 二 个人价值本位论——保守自由主义之价值取向 三 社会主义之个人价值观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观之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自由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观之评价 一 自由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观之理论困境 二 自由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观之合理要素 三 自由主义个人与社会二元关系分裂的典型案例——2007年肇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机制分析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观之评价 一 社会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观之历史进步性 二 社会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观之理论优势 三 社会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实践失误探源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观之系统分析 一 系统的一般含义和基本特点 二 系统方法对于研究和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价值 三 科学社会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观之系统性思维及其和谐底蕴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个人.社会.和谐-政治思想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比较研究》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57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