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才萱
页数:342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3100495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千秋金鉴、清廉典范–大唐名相魏徵传》这部长达42万余字的大型历史名人传记,是赵才萱继1991年10月主笔《一代名臣,帝王“人镜”—魏徵》一书之后,积24年考察、研究、弘扬魏徵文化之心得,写成的一部内容翔实,内涵丰富的“天下最相”魏徵公正传。 本书以详实的史料、通俗的语言,客观地展示了作为大唐“贞观之治”总策划、总设计的魏徵公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大家
、书法鉴赏家、杂学家的丰满形象和开拓性贡献,以及享誉“千秋金鉴,清廉典范”的魏徵公的高尚道德情操、美好官德和隽永的人格魅力。
本书对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奉献:
一是为魏氏子孙及当代社会提供了一部翔实可信、雅俗共赏的魏徵公正传。
二是为从政者展现了一面可以“鉴须眉”、“明得失”的千秋金鉴,展示了一位清官廉吏典范的光辉形象。
本书有五大特色:
一、内容翔实,内涵丰富
二、文白相谐
雅俗共赏
三、文笔生动 感人至深
四、图文并茂 引人注目
五、融汇古今
生机勃发、
《千秋金鉴、清廉典范–大唐名相魏徵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堪称国民涵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高尚人品情操的教科书;也是从政者修身养性,反腐倡廉,勤政为民,成就美好官德的好教材。
作者简介
赵才萱,名润兰,字才萱,1943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副教授。中华魏徵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会名誉副理事长、钜鹿文化建设推展委员会委员、《钜鹿会刊》特约撰述、世界魏氏宗亲总会官方网《魏氏才俊》专栏主编、河北晋州魏徵研究会副会长、2012年当选首届“晋州当代文化名人”。 执笔的主要著作有历史人物传记《魏徵》、长篇史话《魏徵的故事》、章回史话《中国近代风云》《话说鸦片战争》《话说八国联军侵北京》等。
相关资料
中华读书报在本书刚刚出版时,就报道了这一喜讯,并对该书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和评价。
2016年1月16日《金秋人物》专栏刊登了报道《史艺双全赵才萱》。对作者撰写《大唐名相魏徵传》,研究和弘扬魏徵文化,进行褒扬。世界魏氏宗亲总会官方网——魏网, 在本书出版前后,均予重点报道,并予以详实评介褒扬。
1991年10月,本书作者赵才萱执笔的《一代名臣,帝王“人镜”魏徵》由三秦出版社出版之后,史界达人杨志玖教授、来新夏教授均予以中肯评价和褒扬。
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系隋唐史专家杨志玖教授在书评中欣然写道:
该书厘清了以往众说纷纭的魏徵籍贯,确认其为古钜鹿下曲阳,即今河北省晋州市人;以翔实的史实确立了魏徵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的历史地位;以实地考察、收集整理的民间传说丰富了传记的史料。从而填补了史志的空白。
被学界誉为“纵横三学,自成一家”的历史学、方志学与图书文献学大家来新夏教授,对该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
可以说,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魏徵传记。……你们论证了这位大唐名相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这在史学界尚属首次,功不可没啊。
本书特色
魏徵以“千秋金鉴”、帝王“人镜”、“天下第一相”、“清官廉吏典范”闻名于世,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诤臣良佐。他在唐初首倡以德治、仁政和王道治天下的大政方针,是大唐“贞观之治”盛世的总策划、总设计。本书以42万余字的长篇为之立传。从籍贯考证,家族世系考察,到魏徵曲折跌宕的传奇人生及其在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开拓性的贡献。从容不迫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和中肯的评价。是一部内容翔实、内涵丰富、结构严谨而又雅俗共赏的魏徵公正传。
一、魏徵的籍贯。
本书根据《北史》、《魏书》、《隋书》、《明史》等正史和《畿辅通志》、《晋县志》等方志记载,以及晋州境内的文化遗址和流传不息的民间传说,准确无误地判明:魏徵系古钜鹿下曲阳人,即今河北省晋州市人。并追根溯源,找到了关于魏徵籍贯众说纷纭的源头——问题出在三部典籍上:
一 是《旧唐书·魏徵传》对魏徵籍贯的表述不确切;
二 是《新唐书·魏徵传》对魏徵籍贯、世系的表述不正确,从此以讹传讹,误人匪浅;
三 是《贞观政要》对魏徵籍贯表述不准确 。
二、魏徵的家族世系
魏氏家族,渊自黄帝,源自文王,可谓源远流长。魏氏子孙英才辈出,文韬武略风采纷呈,名臣贤相累世相继。
魏氏先祖,开创了周王朝的巍巍基业,还建立过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魏徵的前辈博通经史,才兼文武,名臣贤士盈庭。魏徵的后裔,良臣贤相辈出。仅在唐、宋两朝担任宰相的,就有其裔孙五人,外甥二人:魏徵的族侄孙魏玄同在唐高宗、武周两朝任宰相。魏徵的五世孙魏謩,在唐宣宗时任宰相。魏徵的两个外甥——薛稷和韦琮,也在唐朝担任过宰相。在宋朝初年担任宰相的魏仁浦、魏咸信父子,是魏徵的八世、九世孙。南宋孝宗时的宰相魏杞,是魏徵的十三世孙。
宰相而外,魏家子孙世代为官者众,允文允武,各有佳绩。名垂青史,百姓传颂,或有立庙祭祀。
依据史、志记载,参览魏氏大族谱,本书排列出了《魏徵家族世系表》。此表虽然不可能囊括庞大的魏氏家族的全貌,然而对其中五支子孙延续情况却可作出明晰的标示。
三、魏徵传奇人生、辉煌业绩和卓越贡献。
本书采用编年体例,按魏徵生平经历,以及所担任官职、肩负的职责为单元,依时序纵向排列。依次从容展现了这位历史伟人曲折跌宕的人生经历。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业绩和开拓性贡献。
对于魏徵的业绩、思想与贡献,本书归纳为八大家:
一 、 业绩辉煌的政治家; 二 、 广有建树的思想家;
三 、 深博通达的经学家; 四 、功绩卓著的史学家;
五 、开一代新风的文学家; 六 、与虞、褚齐名的书法大家;
七 、造诣宏深的书法鉴赏家 ;八 、经世致用的杂学家。
这八大家,除在有关各章节重点述评之外,还在本书《代前言》中作了概要介绍,以便纵横结合,纲举目张,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一代名相魏徵经天纬地的睿智奇才、高风亮节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开拓性贡献。
四、“千秋金鉴
清廉典范”
本书书名冠以:“千秋金鉴
清廉典范”。“千秋金鉴”,即是千古“人镜”,原是一代明君唐太宗定论的。对于各界、各级领军人物来说,唐太宗无疑也是一面“人镜”。
“清廉典范”,则是清官加廉吏的典范,它有着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内涵。魏徵堪称清官廉吏典范。他首先是一个清官,头脑清醒,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正确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策略。每以“至公”为上,不避身嫌,以为国虑。25年如一日,“官职益高,志节弥厉”,朝夕孜孜,佐天子以理大政,献忠谠而匡君非。
魏徵又是一个廉吏,他不仅一身正气,清廉垂范。而且注重对官员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反腐倡廉,并提出了一系列修德养廉的举措。诸如:“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自来”的警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告诫,以及身体力行“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等克己自律、修身养性的方法,等等。不愧为上至帝王、下迄官民尊崇和学习的典范。
五、高尚品格和美好官德——行正戒邪,心底无私。
魏徵的高尚品格和美好官德,本书表述为:“行正戒邪,心底无私”。并且引用了后晋刘昫在《旧唐书·魏徵传》论中的评价:
“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如此中肯而恰如其分的评价,令这位历史伟人崇高的道德人品跃然纸外,熠熠生辉!魏徵以其清官廉吏贞白卓异的光辉人生,对此做了明晰的注脚。
目录
第一章 魏徵的籍贯第一节 古钜鹿郡下曲阳县即今河北晋州第二节 籍贯河北晋州第三节 魏徵籍贯众说纷纭的起因第四节 馆陶说没有事实依据第五节 史学界有关专家教授对晋州说的肯定
第二章 魏氏家族世系第一节 魏氏先祖第二节 魏徵的家世第三节 魏徵家族中的名臣贤士第四节 魏微的后裔第三章 故里耕读第一节 少年嘉话第二节 济世良才第三节 庄稼汉
第四章 道士生涯第一节 跻身道观第二节 结纳豪杰第三节 赋柏抒怀第五章 投笔从戎第一节 李密的文学记室第二节 安辑山东的唐朝使节第三节 没入窦建德军中第六章 玄武门之变第一节 在宫廷斗争的漩涡中第二节 玄武门之变第三节 从敌到友的转变第七章 宣慰山东第一节 特命全权使臣第二节 赋诗抒怀第三节 安抚山东的举措
第八章 罕殊的君臣关系第一节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第二节 臣匡君以正君惮臣以耿第三节 君擢臣于仇虏臣报君以“国士”第四节 微妙的人际关系第九章 诤臣典范的风骨第一节 倡兼听宏论,开广言之路第二节 为诤臣张目,兴诤谏之风第三节 直言敢谏,能言善谏第四节 古代进谏之术与魏徵的取舍发展
第十章 择官用人之道第一节 知人善任广纳贤才第二节 明赏慎罚率之以义第三节 严办“告讦”,用人不疑第四节 清官廉吏的典范
第十一章 尚书右丞时期第一节 以隋为鉴第二节 偃革兴文的历史性转折第三节 推进政体改革第四节 以德治仁政王道治天下第五节 力排封建议第六节 关于取信于民和秉公执法的面折廷争
第十二章 秘书监参予朝政时期第一节 奏引学者校订四部书第二节 监修五代史并主编《隋书》第四节 主编《群书治要》第五节 九成宫醴泉铭第六节 精通书法造诣宏深
第十三章 侍中时期第一节 颇具特色的法律思想第二节 鉴戒史学的奠基第三节 五代史、《经籍志》进呈御览第四节 《隋书·经籍志》的开拓性贡献第五节 解经训典制礼作乐
第十四章 特进时期第一节 逊位让贤第二节 匡正君非第三节 扶匡承乾第四节 撰《砥柱山铭》第五节 谠言励君第六节 丰硕的著述第七节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十五章 无字丰碑第一节 良臣辞世第二节 太宗亲临丧第三节 停婚仆碑第四节 无字丰碑第五节 魏徵的神化
附编 当代魏氏后裔第一节 可贵的奉献第二节 两会一刊——联结魏氏族亲的桥梁和纽带第三节 整修魏徵陵园第四节 谒陵追思祭典和魏氏宗亲恳亲大会第五节 采访魏徵故居第六节 魏徵后裔聚五华海峡两岸胞波情第七节 两岸魏氏平潭大聚会魏徵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