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柏灿主编
页数:164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478280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甘草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素有“十方九草”之说。
填补甘草出版的空白,有利于甘草的合理应用。
“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作者简介
杨柏灿,中华中医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全国老年药学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药学会主任委员,现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工作。
3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药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有较扎实的中西医基础和较高的科研素质。自1988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各级中医药的科研项目。曾获1994年上海市启明星项目资助,并先后承担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新药产业办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1994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并出版专著一部,主编并出版方药教材一部,副主编清华版《中药学》教材,全国规划教材《中药学》编委,《医药百科全书中药学》编委,15版国家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编委,主编《中华十大食用补品》,参与编写2本学术专著。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方剂专著中有关甘草的文献,甘草的现代应用与实验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有关资料,着重从文献、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角度,总结甘草的古今应用规律。内容包括甘草的本草沿革、功用特性与产地、功用发微、古今应用规律、应用禁忌与用药安全性、现代实验研究与现代应用研究。本书的撰写能填补甘草出版的空白,也有利于纠正目前对甘草认识上的误区,有利于甘草的合理应用,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与实用性。
目录
序言 前言 8第一章 甘草的沿革 9第一节 甘草的本草沿革 9一、甘草实名考证 9二、甘草产地变迁 9三、甘草品种考证 10四、甘草炮制方法 10五、甘草的性能 11第二节 甘草的功效运用沿革 11一、先秦两汉时期 12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2三、隋唐五代时期 12四、宋金元时期 12五、明清时期 13六、近现代 13第二章 甘草的文化属性 15第一节 甘草的药名文化 15一、“甘”与甘草 15二、“国老”与甘草 16三、文学作品与甘草 17第二节 甘草的哲学思想 18一、正名与甘草药名 18二、阴阳学说与甘草 19三、五行学说与甘草 19四、中和之道与甘草 21第三节 甘草的饮食文化 21一、维生文化与甘草 22二、养生文化与甘草 25三、区域饮食文化与甘草 28第三章 甘草的功效发微(一) 29第一节 补益 29一、补心 29二、补肺 30三、补脾 30四、补肝 31五、补肾 31六、助阳化阴 31第二节 解毒 33一、解热毒 33二、解食毒 35三、解药毒 36四、解胎毒 37五、解蛇毒和蛊毒 37六、解癌毒 37第三节 止咳 38一、祛痰止咳 38二、利咽止咳 38三、清肺止咳 39四、补肺止咳 39五、散寒止咳 39第四节 缓急 40一、缓急止痛 40二、缓急舒筋 41三、缓急安神 41四、缓急解热 41第五节 调和 42第四章 甘草的功效发微(二) 43第一节 甘草调和的含义 43一、调和的含义 43二、甘草“调和”的名称 43三、甘草调和的实质 43第二节 甘草对药物性能的调和 44一、调和药性 44二、调和药味 44三、调和升降浮沉 45四、调和归经 46五、调和润燥 46第三节 甘草对药物功效的调和 46一、增效 46二、缓效 47第四节 甘草调和的影响因素 48一、甘草的性能与调和 48二、甘草的功用与调和 49三、甘草的应用与调和 49四、甘草的生物特性、产地与调和 51第五章 甘草古今应用规律 52第一节 甘草剂的分布规律 52一、历代甘草剂的比例 52二、甘草剂的分布规律 53第二节 剂型规律 54一、剂型与朝代的关系 55二、剂型规律探讨 55第三节 炮制规律 56一、炮制与朝代的关系 57二、炮制规律探讨 57第四节 用量规律 57一、用量与朝代的关系 58二、用量规律探讨 59第五节 配伍规律 60一、配伍与朝代的关系 61二、配伍规律探讨 61第六节 病证规律 62一、病证分布与朝代的关系 62二、病证规律探讨 63第六章 甘草应用禁忌 65第一节 甘草的病证禁忌 65一、中满忌甘草 65二、呕家酒家忌甘草 67三、痰饮水湿忌甘草 68四、下焦病证慎用甘草 69第二节 甘草的配伍禁忌 70一、十八反之反甘草 70二、海藻反甘草 72三、大戟反甘草 75四、甘遂反甘草 77五、芫花反甘草 80六、结语 82第三节 甘草制剂的使用禁忌 83一、临床常用的甘草制剂 83二、单用甘草制剂禁忌 84三、甘草制剂联合西药禁忌 86四、合理使用甘草制剂的建议 87五、结语87第七章 甘草的现代实验研究 89第一节 甘草的主要成分研究 89一、三萜皂苷类 89二、黄酮类 89三、其他 89第二节 甘草的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 90一、抗病毒 90二、抗菌 91三、抗炎 91四、消化系统作用 92五、免疫调节作用 93六、心血管系统作用 95七、抗肿瘤、抗突变 95八、祛痰止咳平喘 96九、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97十、解毒 97第三节 甘草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97一、吸收 97二、分布 98三、代谢与排泄 98第四节 甘草的安全性研究 98一、急性毒性 99二、慢性毒性 99第八章 甘草的现代临床应用 101第一节 甘草汤剂及其提取物制剂的临床应用 101一、甘草汤剂的临床应用 101二、甘草提取物制剂的临床应用 101第二节 甘草复方的临床应用 105一、炙甘草汤 106二、芍药甘草汤 107三、甘草泻心汤 109四、甘麦大枣汤 111五、大黄甘草汤 111六、甘草附子汤 112七、甘草干姜汤 113八、桂枝甘草汤 114九、桔梗汤 114后记 116
节选
《至甘至纯:甘草新论》: 在饮食烹调中,甘味身兼数职,既能矫味又能调色还能增效,从色泽上激发人们的向往,从口味上抓住人们的食欲,从作用上激发食物的性能。 3.甘草与烹调《黄帝内经》提出“甘入脾”“甘走肉”“以甘补之”“以甘缓之”;《本草备要》概括“甘者能补能和能缓”;《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提到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甘能补中气,中气旺则脏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驱其不正之气也”;《景岳全书》中云其“甘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甘草具备典型甘味药物所有性能。 甘草的甜味容易被人体接受和喜爱,对于儿童尤甚。例如江浙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风俗,为了避免婴幼儿咬手指,同时帮助乳牙的萌出,人们常在婴儿手腕上缚上一段甘草根,作为磨牙棒任由其吮吸。又如许多孩童们钟爱的甜味零食,如用糖汁蜜渍果肉而成的蜜饯,也多由甘草为主调配而成。元代韩奕的《易牙遗意》中曾记载了制作糖橘、糖梅、糖林檎的方法:“用盐少许以甘草末略以汤浸物取起干以火熏之。”明清时期以后,广东地带流行其广式凉果,多数也是由甘草调配加工制成的。甘草的甜味为什么这么受民众欢迎,并且被广泛应用于饮食各个环节呢?这是由于甘草之“甘”有其独特之处。 (1)矫昧:甘草是常用矫味剂,这归功于它的独一无二调和之性。调和既是它的一个药用功效,同样在饮食里也发挥着优势。 甘草的矫味之一在于擅长缓味。如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的以“葱姜掺以甘草和面”制作的通神饼,是冬季用来御寒的上佳点心,其中利用了葱和姜的辛辣发散之性,能够解表散寒、御寒保暖。但是同样因为葱姜的辛辣刺激,口味不怎么好吃,让人望而却步,并且食之容易对味蕾甚至是脾胃有损,这时配伍甘草简直为点睛之笔,一来缓和葱姜的刺激,二来甘草还能护胃和中,大大增加了通神饼的可口程度。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至甘至纯-甘草新论》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57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