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

封面

作者:胡道元

页数:407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3022040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主要网络技术与应用,以及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使读者对计算机网络有全面而较深入的理解。
本书参照《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拟定的“网络及其计算(NC) ”知识领域中大部分的核心知识单元及相应的知识要点编著。第2版改用Internet五层体系结构,以符合当今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构建了Internet模型以替换OSI模型,以Int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技术和应用作为本书的主体。还增加了有关高速、宽频、多媒体、网络安全等新技术。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专业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胡道元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安全专家,原靠前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通信系统专委会中国代表,靠前、二届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委员。
是我国教育科研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清华大学校园网的主要规划者,中关村地区教育科研示范网和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发起人和主要创建人。在教育科研网的技术路线制定、体系结构设计和若干关键技术的解决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作用。
是我国很早从事Internet研究和建设并在Internet年会上发表论文的学者。很先倡导采用Internet体系结构和标准建网,对中国Internet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了靠前个由中国学者提出的Internet报文汉字编码规范――RFCl922文本。对中国Internet建设的贡献受到靠前外很多好评,被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知名学者田长霖博士称为中国Internet:之父。
在高科技863项目――国家CIMS实验工程的研究和建设中,主持研究和建设了我国靠前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提出的技术策略对CIMS实验工程集成环境建设起了关键作用。主持完成了5项有关CIMS网络的研究课题,成果突出,达到靠前优选水平。
是我国很早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完成了多项有关网络基础研究、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主持起草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l7859-1999)国家标准。为建立我国网络安全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信息网络和网络安全方面的不错人才,这些人才在信息网络和网络安全的研究、建设和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发表著作二十余本、论文近百篇,在社会上影响甚广。
由于在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美国工程师学会颁发的CIMS大学靠前奖。

本书特色

《计算机网络(第2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宝规划教材》既可作为大学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专业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引论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1.1 历史的回顾1.1.2 推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两大动力1.1.3 计算机及数据网的重大发明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3 计算机网络连网需求1.3.1 连接性1.3.2 有效的资源共享1.3.3 公共服务的支持1.3.4 网络的特性准则1.3.5 网络的性能1.4 网络的分类1.5 网络体系结构1.6 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1.7 本章小结第2章 Internet模型2.1 OSI模型简述2.1.1 分层结构2.1.2 基本构造技术2.2 TCP/IP体系结构2.2.1 TCP/IP分层模型2.2.2 TCP/IP和OSI的对应关系2.3 Internet模型各层职责2.3.1 物理层职责2.3.2 数据链路层职责2.3.3 网络层职责2.3.4 传输层职责2.3.5 应用层职责2.4 Internet模型的实现机制2.4.1 物理层2.4.2 数据链路层2.4.3 网络层2.4.4 传输层2.4.5 应用层2.5 本章小结第3章 数据传输3.1 数据通信模型3.2 时域和频域概念3.2.1 时域概念3.2.2 频域概念3.2.3 数据率和频带的关系3.2.4 数据率的限制3.2.5 几个重要的信号传输度量3.3 数据调制与编码3.3.1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3.3.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3.3.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3.3.4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3.4 数字数据传输方式3.4.1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3.4.2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3.5 数字数据传输接口3.5.1 DTE-DCE接口3.5.2 物理层的特性3.5.3 RS232C接口3.5.4 其他标准接口3.6 传输介质3.6.1 传输介质特性3.6.2 传输损耗3.7 多路复用3.7.1 频分多路复用3.7.2 时分多路复用3.7.3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3.7.4 波分多路复用3.7.5 码分多路复用3.8 铜环接入技术3.8.1 铜环接入类别3.8.2 ADSL调制技术3.9 电缆调制器3.9.1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3.9.2 DOCSIS协议3.10 本章小结第4章 数据链路控制4.1 流控技术4.1.1 停-等流控4.1.2 滑动窗口流控4.2 差错检测4.2.1 奇偶校验4.2.2 循环冗余检错4.3 差错控制4.3.1 停-等ARQ4.3.2 Go-Back-N ARQ4.3.3 Selective-Reject ARQ4.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4.4.1 HDLC基本特征4.4.2 HDLC帧结构4.4.3 HDLC操作4.5 其他数据链路控制协议4.6 本章小结第5章 数据交换5.1 线路交换技术5.1.1 空分交换5.1.2 时分交换5.2 分组交换5.2.1 分组交换的原理5.2.2 分组交换的技术5.2.3 外部的和内部的操作5.3 帧中继交换5.3.1 帧中继原理5.3.2 帧中继的应用5.4 信元交换技术5.5 本章小结第6章 局域网技术6.1 局域网的定义及特性6.2 局域网参考模型6.3 局域网协议标准6.4 介质访问控制6.5 争用协议6.5.1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6.5.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6.5.3 退避算法6.6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6.7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介质访问控制6.7.1 FDDI原理6.7.2 FDDI系列6.7.3 FDDI协议6.8 本章小结第7章 以太网7.1 传统以太网7.1.1 MAC子层7.1.2 物理层7.1.3 物理层实施7.1.4 桥接以太网7.1.5 交换式以太网7.1.6 全双工以太网7.2 交换式局域网7.2.1 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模块7.2.2 LAN交换器的特点7.2.3 两种交换方式7.2.4 第3层交换器7.3 快速以太网7.3.1 MAC子层7.3.2 物理层7.3.3 物理层实施7.4 千兆位以太网7.4.1 以太网的进展7.4.2 MAC子层7.4.3 物理层7.4.4 物理层实施7.4.5 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7.5 虚拟局域网工作原理7.6 网络互连方式7.6.1 中继器互连方式7.6.2 网桥互连方式7.6.3 路由器互连方式7.6.4 网络互连方式的对比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无线局域网第9章 广域网第10章 无线广域网第11章 网络层第12章 传输层第13章 应用层第14章 网络管理第15章 网络安全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计算机网络(第二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7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