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既见君子——诗经中的君子之道

封面

作者:夏葳

页数:249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394388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当前,习近平主席倡导传统文化,国学热又面临新的机遇。而这部作品以《诗经》中君子之道为话题,达到文化、情趣以及教化的统一,符合大众化审美需求。加上独特的见解,别样的视角,生动的文字,使这部作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诗》言志,这个志就是君子的至诚至纯,是诗歌作者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的艺术体现。既见君子,乐且有仪。“君”,《说文》解为“尊也,从尹口,以发号”,《礼仪.丧服》解为“君,至尊也”,君最初无疑是指有一定地位的阶级统治者,“子”在上古则是对男子的美称。所以说君子就是有美德有地位之人。
《诗经》中很多优秀的诗篇以诗的生动,诗的简净,诗的直击人心,讲述“君子”德行、仪表、处事、做人,警醒后世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修身,孝亲,事君,治国,齐天下,应该如何提高修为,锐意进取,努力经营爱情和婚姻,积极应对人生之风雨,化泥泞为坦途,且行且珍惜。

本书特色

  《诗经》中很多第一的诗篇以诗的生动、诗的简净、诗的直击人心,讲述“君子”的德行、仪表、处事、做人,警醒后世的我们。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夏葳编著的《既见君子–诗经中的君子之道》以修身、齐家、孝悌、事君、治国、齐天下为脉络,结合《诗经》中的经典篇章,以犀利的文笔,独到的构思,倾情解读《诗经》中的君子之道,将《诗经》的精髓融入篇章,给予现实人生以启迪。锐意进取,积极应对人生路上的风雨,化泥泞为坦途,且行且珍惜,这才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生活态度。

目录

第一章  修身·玉  第一节  《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003  第二节  《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011  第三节  《卫风·木爪》: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017  第四节  《齐风·猗嗟》:巧趋跄兮,射则臧兮022  第五节  《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028  第六节  《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乐且有仪033  第七节  《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宣之038第二章  齐家·宁  第一节  《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045  第二节  《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051  第三节  《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057  第四节  《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062  第五节  《周南·螽斯》:宜尔子孙,绳绳兮069  第六节  《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074  第七节  《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080第三章  孝悌·悦  第一节  《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087  第二节  《小雅·四牡》:是用作歌,将母来谂092  第三节  《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097  第四节  《小雅·北山》:王事靡盬,忧我父母101  第五节  《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107  第六节  《小雅·小宛》:温温恭人,如集于木112  第七节  《小雅·角弓》:兄弟昏姻,无胥远矣117第四章  事君·仕  第一节  《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鸾声将将127  第二节  《小雅·无将大车》:无思百忧,祗自重兮131  第三节  孙雅·桑扈》:君子乐胥,万邦之屏136  第四节  伏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141  第五节  《大雅·卷阿》:岂弟君子,四方为则146  第六节  《大雅·板》:犹之未远,是用大谏150  第七节  《大雅·蒸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158第五章  治国·固  第一节  《卫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167  第二节  《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172  第三节  《小雅·沔水》:心之忧矣,不可弭忘177  第四节  《小雅·节  南山》:君子如夷,恶怒是违181  第五节  《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羡,我独居忧187  第六节  《小雅·小旻》:谋犹回通,何日斯沮193  第七节  《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199第六章  平天下·戎  第一节  《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在邑207  第二节  《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213  第三节  《豳风·东山》:不可畏也,伊可怀也220  第四节  《小雅·出车》:今我来思,雨雪载途226  第五节  《小雅·六月》:共武之服,以定王国232  第六节  《小雅·采芑》:伐鼓渊渊,振旅阗阗239  第七节  《小雅·何草不黄》:有栈之车,行彼周道244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既见君子——诗经中的君子之道》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6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