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昭东
页数:384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89023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由刘昭东所著的随笔作品集《科技外交官杂记- -我的经历与感受》共分为启蒙、驻外、交往、美国 感受和国家大势五个部分。作者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 ,娓娓道来他于196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技情 报所涉外工作,而后到中国驻联合国使团和驻美国使 馆工作,前后近30年宝贵时光的70余篇感人的随记和 杂感。通过祖国改革开放初期情况和新世纪巨大进步 的对比,使人最加珍惜今天,畅享最加美好的明天。 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原驻美大使李道豫、原新华社副 总编辑和副社长高秋福、驻英国大使馆前公使衔参赞 王葆青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序言和书评。
作者简介
刘昭东,1939年出生于山东夏津。1963年天津南开大学毕业,科技情报研究员。1983-2001年,曾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和所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情报局副局长和信息司司长;八十年代至本世纪曾任纽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科技参赞,华盛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科技参赞;曾被选为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秘书长和顾问。 主要从事科技情报服务与管理、科技政策研究和国际科技合作活动。曾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综合信息计划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国际文献联合会(FID)理事,被英国情报科学家学会(IIS)和纽约科学院(NYAS)授予荣誉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本书特色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对外科技合作尤其是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是我国总体外交大局中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条战线上有成千上万的同志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辛勤工作并创建了丰功伟绩。但是他们的经历和艰辛却鲜为人知。由刘昭东所著的随笔作品集《科技外交官杂记--我的经历与感受》或可为读者打开一个难得的窗口以探知其中奥秘。
这本书记载了昭东在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中度过的漫长岁月,跨越三大洲的跋涉足迹,多边和双边外交的丰富阅历,并真率地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
目录
节选
《科技外交官杂记:我的经历和感受》: 启蒙篇 国门乍开 出访浅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门初开,春寒乍暖。极少数国人幸运地被选派出访西方国家。他们心怀欣喜和紧张,怀着报国的无限希望,酷似“刘姥姥”进了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国外现代文明“大观园”,惊奇、羡慕与感受颇多!现在看来也许可笑、可悲或无趣,然而一些真实的历史侧面告诉我们:国家正是从那种状况,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六十年代的外事活动——参加外国展览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很多青年人来说已经很陌生遥远,但对五十岁以上的多数老年人却是记忆犹新的。那时的祖国刚从那场“七分天灾,三分人祸”的饥饿年代复苏过来。全国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使全国六亿多人民的心灵有了希望,感到春天快要到来了。特别是中央批准在广州召开的座谈会更给被禁锢了很久的知识分子的心灵打开了解放之门。连从事业务的时间也有了规定,一周业务工作允许搞四天,两天政治学习,一天休息,即“六分之四”的业务时间得到了许可。那时在全国,至少在大多数城市和地方已经不挨饿,全国各地的工业生产高潮开始出现。城市的市场供应也在很低的水平上得到了基本保证,人们的心思还都能高兴地集中在“政治挂帅”为先导的经济发展和业务工作上来。国家似乎也正在寻找向外部世界打开的门路。我参加的一次所谓的“外事活动”折射了那时的一些社会状况和“开放”侧面。 1964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除了要求进步和有一份满意的业务工作外,心里几乎别无他求。严冬的一天早晨,白发苍苍的老支部书记突然找我谈话,严肃地告诉我:“你这个年轻人刚参加工作,表现还不错。我代表组织找你谈话。组织上决定交给你和另一位同志一项政治任务,去参加将要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英国工业展览会。你的任务是为英国外宾做翻译,认真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按照展览会组织的要求,一定要‘政治挂帅’,做好工作。”老书记还特意叮嘱我,“那可是外国人举办的活动啊,是重要的外事活动,是政治任务,这是对你们的考验!” 回想起那时的严肃、神秘情景,我真的是如同领了“圣旨”一般,既感激,又暗暗地下决心,一定好好地完成任务。这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比比皆是的做法和真实情景。那时对外关系形势是严峻的。 苏联专家撤退后,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只剩下了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等几个“坚如磐石”“永恒友谊”的“伟大朋友”,不但没有了原来的真正社会主义阵营,而且由于西方对我国的敌视和封锁,更没有与西方国家的真正来往,我们基本处于与世界很少交往的封闭状态中。如此情形的六十年代初,国家的门扉隙开,来了一个尚没有与我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老牌“帝国主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帝国”来办展览会,在当时影响很大很大,人们惊讶新奇,喜悦万分。因此,在那个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领导与下属干部有那样的谈话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六十年代把为外国展览会做翻译也称为“外事活动”和“政治任务”的原因。 我怀着欣喜、严肃和尽守职责的心情和态度参加了那次似应记入我国对外交往历史上一笔的英国展览会,那恐怕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西方国家展览会。 其实,后来我才知道,那并不是真正的英国工业展览会,而应是对中国持友好态度的英国中小企业集团,即“48家集团”在中国首次举办的工业展览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