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董岩
页数:375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20599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气候变化所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可逆性以及影响范围的大尺度,使之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性的全球性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有必要从价值理念基础到原则和制度构建,对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行系统的研究。
该书从立法目的的视角,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管理制度的选择与构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的立法模式和框架构建设计、内容组成,并提出了如何处理发展权与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关系的思路,对我国的立法者、相关领域的学者及学生都有较好的启发意义,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作者简介
董岩,男,1981年生,山东广饶人,法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法学系副主任,从事环境资源法学、能源法学和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山东省法学会科技法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农事法学研究会理事。在各类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1部,主持厅局级科研项目3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厅局级科研成果奖励多项。
本书特色
本书以立法目的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的切入点,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多元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实证法秩序建构的立法目的论;二是旨在谋求多元利益平衡的立法目的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论的要义在于确立气候变化法律义务,作为气候安全法律秩序目的的规范表达,同时以气候变化法律权利作为度量气候变化法律义务的标准,进而构筑目的——原则——制度环环相扣的气候变化法技术规范体系。气候变化法的基本范式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风险管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体系建构的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实施内容、多元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与分配等要素需要在探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形成与拓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法是健全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重要立法选择。应当从立法论和解释论层面诠释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规范效力,进而探求应对气候变化法治化的现实路径。本书适合从事气候变化法、环境资源法、能源法研究与实务工作的人员参阅。
目录
内容摘要 i导 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现状 5三、研究内容 12四、研究方法 15五、主要创新 16第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概论 18第一节 目的论的思想探源 18一、目的论的哲理脉络 18二、目的论的法学追问 21第二节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的内涵 24一、气候变化应对的法律定义 24二、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的概念界定 28三、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的特征与分类 37四、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43第三节 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的方法论探析 51一、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理论学说评析 54二、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的法益解释:义务权利的平衡 57三、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关系的主客一体化阐释 60第四节 风险社会中气候变化立法的反身性制度结构因应 62一、风险的社会性隐喻 63二、因应风险的预防性制度结构 64第二章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的形成和演变 67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的形成和演变 67一、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形成的理念基础 67二、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生成的宪法性根基 80三、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的法目的生成 89第二节 典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的嬗变 107一、2007年之前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 107二、2007年之后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 118二、新兴经济体国家气候变化立法目的发展的新趋势 128第三章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与立法基本原则 137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基本原则的确立 138一、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基本原则的判别标准 139二、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内在关联 140第二节 气候变化立法基本原则的价值定位 143一、公平价值:谋求包容共进 143二、秩序价值:维系气候安全 146三、效率价值:确保永续发展 148第三节 风险预防原则 150一、风险预防原则:气候变化法律义务的目的论阐释 150二、风险预防原则的内涵 151三、风险预防原则中的利益平衡 152四、风险预防原则的气候变化法应用 153第四节 排放者付费原则 154一、排放者付费原则的概念 154二、排放者付费原则的利益公平调整 154三、排放者付费原则的应用 155第五节 协同合作原则 156一、协同合作原则的概念 156二、协同合作原则的利益协调与利益整合 158第六节 适应性管理原则 159一、适应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159二、适应性管理成为气候变化法律原则的必要性分析 160三、适应性管理原则的气候变化法应用 164第四章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与基本法律制度选择 166第一节 概述 166一、制度与机制 166二、应对气候变化法基本制度的解析 167三、应对气候变化法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概述 168第二节 风险预防制度 169一、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机制 169二、气候变化综合决策制度 172三、气候风险决策的主要工具性制度 175第三节 气候变化安全规制制度 176一、气候友好型技术开发与转让制度 177二、气候变化资金支持保障制度 178三、气候变化信息交流制度 179四、资源可持续管理制度 182第四节 气候变化法律权利保护制度 185一、从权利属性看气候变化应对的法律权利 186二、气候发展权 187三、气候安全权 187四、生态环境权 190第五节 气候变化损害填补责任制度 192一、司法救济机制 192二、损害填补的社会化救济机制 194第五章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与区域气候变化利益权衡 197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管治的利益权衡 199一、应对气候变化规划行政中的公共利益 199二、应对气候变化行政过程的规划裁量及其限度 202第二节 区域气候变化应对的利益协调机制 204一、区域气候变化适应的治理挑战 204二、气候变化应对的区域协调治理机制 206第三节 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协同机制 208一、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利益抵牾 208二、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利益协同 209第四节 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政策工具的区域整合机制:以碳交易为例 211一、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的利益平衡原则 211二、区域碳排放权优化配置的法律原则 217第六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的生成与展开 220第一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20一、国际气候变化应对的责任担当 220二、国内气候变化应对的利益平衡之道 229三、碳总量管理的能源政策选择 231第二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方向 233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 233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现状与评价 237三、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不足 238第三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完善 243一、基本法统领 244二、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规范效力确认与法治化路径选择 249结 论 254参考文献 257后 记 264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以立法目的多元论为视角》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56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