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马克·格雷厄姆(MarkGrah
页数:409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212704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译丛
●牛津大学互联网中心数十位教授联袂呈现“互联网+社会”重磅研究成果
●“信息时代三部曲”作者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作序
●北京大学胡泳教授担纲翻译并作序;价值中国网林永青、黄少敏审校
作者简介
马克·格雷厄姆(Mark Graham)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OII)研究主任、高级研究员。
地理学家,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客座助理研究员。
威廉·H·达顿(William H.Dutton)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OII)互联网研究教授,贝利奥尔学院研究员。
牛津大学互联网学院创始主任,荣获终生成就奖。
凭借对传播学和技术研究的贡献获得了国际传播协会的Fred Williams奖项。
胡 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理事会理事。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指导委员会委员。
著作:《网络为王》(1997)《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2008)《信息渴望自由》(2014)《知识论导言》(2014)……
译著:《数字化生存》(1996)《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2009)《认知盈余》(2011)《知识的边界》(2014)……
相关资料
虽然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公众对互联网的理解与学界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因为学界研究成果缺乏传播,而是因为这种情况符合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传统媒体和精英阶级宣称互联网会带来恶果,他们宣扬新技术是社会问题的根源。互联网植根于自治文化,而社会自治又与传统组织纪律背道而驰。因此,既得利益者故意削弱互联网的可信度和合法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革命性的新技术产生时,公众对新技术的理解容易被蒙蔽,因此,互联网研究成果的传播并不能真正促进公众对互联网的正确理解。
研究互联网(包括技术变革和使用的研究),将研究系统化,传播研究成果是促进公众基于个人角色和社会行动的利益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必要手段。这就是本书的重点。解释互联网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理解技术自由和社会自治的关系,是方法论上严谨而又考验智慧的选题。本书的研究展现了社会科学在采用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的理论构建(innovative theorizing)阐明当前社会转型道路时的生命力。
——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作者)
在互联网发展的最近10年,技术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不论是工具还是平台,也不论人们对这些工具和平台的使用和理解,都显示出一种明确无误的演进:互联网终于由工具、实践层面抵达了社会安排或曰制度形式的层面。我们将面临一场“旧制度与数字大革命”的冲突。正因此,围绕互联网的公共讨论和学术话语正在发生一场从“强调可能性、新鲜感、适应性、开放度到把风险、冲突、弱点、常规化、稳定性和控制看作当务之急”的迁移。
我所说的这场冲突,构成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关键性挑战:它并不仅仅关乎信息自由,而是关乎我们是否能够生活在同一个互联网、同一个国际社区和同一种团结所有人、并令所有人得益的共同知识之中。法国已故“老虎总理”克莱孟梭讲过一句名言:“战争太重要了,不可以把它交给将军们。”我想套用这句话作为我为《另一个地球:互联网+社会》所做的这篇序言的结尾:互联网太重要了,不可以完全把它交给政府和企业。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数字化生存》等畅销书作者)
本书特色
互联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将如何重塑社会?本书通过汇集有关互联网文化、经济、政治角色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特定社会制度背景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 关于互联网的研究是蓬勃发展的崭新领域,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oii)作为创新型的跨学科学院,自成立起就专注于互联网研究。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关于互联网+社会的系列讲座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互联网+社会。本书内容基于不同学科,但都聚焦于互联网+政治、社会、文化、经济转型的关联。对有兴趣了解互联网+社会,以及影响互联网因素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入门书。 本书开篇论述了互联网和网络的发展简史,提供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 1.互联网+日常生活; 2.线上信息和文化; 3.网络化的政治和政府; 4.网络化的商业、产业和经济; 5.技术和监管的历史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