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余颖著
页数:242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41979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小学数学的教育叙事著作,文笔轻松,细节丰满,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有所感悟;
这是一部关于儿童眼中数学的教育力作,通过六年里不间断的观察、对话、思考、分析,最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里。
作者简介
前言
对话,词典上解释是“指两人或多人间的谈话”。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对话,是指师生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目标,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与讨论,促进理解、催生创造的过程。积极有效的对话不仅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认同,促成有意义的学习,同时对融洽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等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从本质上说,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然而,并不能将课堂中的“讲话”、“谈话”、“讨论”简单地等同于“对话”。对话具有精神性,是一种双主体活动,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是宽松的氛围、平等的人际和彼此的信任、理解与尊重,是“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之话语”(马丁·布伯语)。对话还具有意义生成性,理解是对话的前提,对话以理解为基础,并通过理解达到视界的融合;理解也是对话的归宿,对话的目的就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克服视阈局限,扩大视界,促进双方共同完善和提高。真正的对话,总是伴随着创造的火花与睿智的思想。
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对话呢?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承认这一规律:对于我们交往的对象——学生,我们的了解有多少,这往往决定了我们互动交往的效果,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是否可能走向对话。“了解学生”——是教学中的永恒主题。这不仅是教育学书刊中的谆谆教诲,它更是我们,在从教若干年后,会于自己经验积累中得出的真切体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每天走进课堂,迎接我们的那几十张稚嫩的小脸,除了模样各有不同外,不同的还有他们的气质、性格、习惯、思维方式……对于这几十个不同的孩子,我们只有观察、观察、再观察……在观察中找到走进他们心灵的幽径。
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又告诉我们,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不断成长变化着的。小学六年,每一个孩子从天真稚气的儿童成长为翩翩少年。这六年中,他的需要、他的喜好、他所习惯的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将观察进行到底,在观察中把握他们成长的需要。
因为,观察,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
了解学生!
这四字箴言说说容易,但我们真的能做到吗?我们真的敢说出“对于我眼前的这群孩子,我很了解!”这样的话吗?
当我们这样叩问自己时,我们会发现:多一份下断言前的谨慎,增一丝去观察时的敏锐,往往是我们最终共同的抉择。这样看来,常常叩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有益无害。这样看来,这个主题之所以永恒,亦是因为我们必须始终走在“了解之路”上。本书中,记录了在我的六班中,48个孩子在小学六年的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各种表现。六年的观察与亲近,让我深深体会到:这条路,没有终点。
当然,我们所要了解的学生,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往往会是这些具有某些相似处境的组织成员。
比如“领袖”。任何一个班级群体中,总是有着那些相对出类拔萃的楷模与典范,他们往往占据了较大的话语权,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发挥着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怎样的特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榜样?他们又是如何成为“教室的中心”?细细品味,他们的产生,透射出班级这个小社会中,主流是如何形成的;也折射出掌控主流价值方向的权威——教师的意愿。追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反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与“领袖”相对应的,必然是那些“群众”。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往往寡言少语、亦步亦趋,所以他们易被忽略;但是,他们又是班级的主体,所以他们不能被忽视。他们的境遇如何,往往最能说明“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理念,是挂在我们嘴边的话语还是我们实际的行动。
除了领袖与群众,必定还有一些个特殊人群的存在。他们个性迥异、独一无二。就如我的六班中,那爱拧的“小螺丝”,不知魂系何方的“小豆子”,头顶如蒸笼的“小汗珠”,不断挑战课堂规则的“小哥儿俩”,还有那数载难遇的“数学家”、“沉默者”、处于紧张漩涡中的小姑娘……这些孩子,往往就是上天赐予我们,来帮我们激发潜能、提升智慧的“天使”。
观察他们,走进他们——随着了解的增多,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调整着与他们交往的方式,变化着影响他们的策略。这样的过程,将持续始终。
当然,我们的方式、我们的教育策略总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在充斥着话语的课堂上,因着话语主体的不同、话语内容的不同、话语方式的不同……让看似相同的课堂,呈现出并不一样的场景,趋向至不一样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我们的课堂多是我说你听的。因为,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的。我们的课堂上,长久不变地上演着,知道得更多的老师,摆出一道道“菜肴”让学生们吃下的场景。略有区别的是,有的“菜肴”精致些、诱人些、可口些,有的“菜肴”比较粗糙、比较混搭、比较难以下咽。保罗·弗莱雷把这种教学过程形象的比喻为“银行储蓄”。似乎学习的过程,就是每天储蓄一点点,留待将来提取而已。
虽然,近三十年来,我们的课堂上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我们渐渐不满足于只是储存知识,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方法、能力、兴趣更为重要。随着新课程的铺开,我们也更多地关注学生经验的积累和提取。这些新的关注,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但似乎,还只是对我们“菜肴”增加了色香味以及营养价值的考量而已。我们的课堂,离真正的自主、真正的倾听、真正的对话、真正的生命相遇相伴和彼此成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因着这样的认识,六年来,我通过透视自己课堂上的话语方式,在每天用录音、用笔记录自己课堂的过程中,寻找着对话的策略,寻找着建立对话场域的措施。我与我的48个学生,共同成长。本书中,记录了我和我的学生探寻对话之途的课堂历程。折射的,是我对课堂对话策略所做的思考和尝试。对话场域的建立,需要教师的出手。对话过程的流淌,需要教师的拨引。为了对话,我,该做何为?有何不可为?在对话中,又可做何为?还可做何为?……作为教师,如何让课堂中的话语,成为“流淌在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戴维·伯姆语)?因着这样的思考,每天的课堂如一条小溪,而我和我的孩子们,则是这小溪流中的一群鱼,为了彼此的成长,为了共同点远方,我们徜徉其中。这就催生了大鱼老师和48条小鱼的故事。
当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数学,必然是我和我的学生对话的主要话题。自然,我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历程,应该给我的学生留下哪些“生命的痕迹”?这痕迹,是我今天陪伴他们时,烙进他们生命中的印迹。这印迹,唯有拥有滋养他们血脉的营养,才能成为让他们更加茁壮并镌刻自己生命痕迹的重要力量。那么,在孩子们走进数学的过程中,如何帮助他们积累数学经验?如何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何让他们获得方法的指引?在数学这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中,如何让他们自主建构、自我反思?同时,我们还要不忘数学教育的学科价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理性精神的种子……
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你和我一样,期盼着我们每日的行动能够滋养孩子们的一生,那么,我的问题,必然也是您过往和现在不断叩问与求索的问题。这样的叩问也许是诗意的,但对于从传统课堂里走出来的我们来说,求索的过程,一定是具体而琐碎的,一定会交织着痛苦和欣喜、迷茫与豁然,也必定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没有最好,甚至于也未见得更好。我们的努力,也许只是让自己更清楚地明白:我真正向往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我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还有多远?我的哪些行动让自己趋近了理想的彼岸?……
也许仅此而已!
但,即便仅仅如此,对于我,对于我们,它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就是我们教师生活的意义所在!
本书特色
本书中,作者把自己比作大鱼,把学生比作小鱼,在每天用录音、用笔记录自己课堂的过程中,来透视自己课堂上的话语方式,呈现了大鱼老师和48条小鱼探寻对话之途的课堂历程,讲述了他们之间长达六年的数学课堂故事。
本书具体通过对典型小鱼的个体描述、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说话、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如何利用宝贵的资源——学生的错误进行教学、师生对话背后蕴含的“道”等方面,展现了儿童眼中的数学世界和教师如何走入儿童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