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

封面

作者:张文勋

页数:425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ISBN:97872220424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就是说它们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儒、道、佛美学思想,学界早已有人研究,而儒道互补、庄禅融通的见解,亦有人论及,但系统地把儒、道、佛美学作比较研究,并阐述三家融汇的综合影响的专著却还少见。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系统地论述了儒、道、佛美学思想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内容详细,见解精辟,分析入理,论述严谨,便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美学作参考。

目录

自序

原序

引言

第一章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地域差异

一 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 地域文化的差异

三 地域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 中华文化是多种文化思想的融合

一 三代文化思想的形成

二 诸子百家文化学说思想的大发展

三 由“大一统”到多极发展的汉魏六朝文化思想

四 唐宋以来文化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第三节 中华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

一 人文意识的渗透

二 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扬

三 主体意识的强化

四 超越意识的升华

第二章 儒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 以“政教”为中心的先秦儒家美学思想

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政教为中心的功利主义美学

二 “尽美”与“尽善”——以“善”为主的审美判断

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德行”为先的审美标准

第二节 孔子的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 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二 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三 关于“道统”与“文统”

第三节 孟子和荀子美学思想之比较

一 审美主体人格的修养

二 审美感情的社会属性

三 审美判断的主客观标准

第四节 《乐记》论“中和之美”

一 中和之美的提出

二 中和之美的特色

三 中和之美的政治作用

第三章 道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 老庄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 “虚无”与“虚静”——审美境界

二 “忽恍”与“意致”——审美心理

三 “原天地之美”——审美趣味

第二节 老庄美学思想中的“有”和“无”的辩证法

一 “有无相生”——艺术创作的辩证法

二 “课虚无以责有”——从无形到有形的创作过程

三 “无声胜有声”——从有形到无形的审美过程

第三节 《淮南鸿烈》中的几个美学理论命题

一 “有无”和“虚静”

二 “神形”与“质文”

三 “自然”与“和谐”

第四章 佛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 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

一 “神思”和“妙悟”

二 “意境”和“境界”

三 “现量”和“比量”

第二节 从佛学的“六根”“六境”说看艺术“境界”的审美心理

一 佛学中的“境界”和王国维的“境界”说

二 从“六根”“六境”说看“境界”的主客观条件

三 从“六根互用”看“境界”的审美心理功能

第三节 从《华严金师子章》看佛教哲学的美学意义

一 缘起说——形相的本体

二 六相说——形象的构成

三 无碍说——形象的直觉

第五章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融合

第一节 儒道佛美学思想之比较

一 审美观念

二 美感经验

三 审美趣味

第二节 古代美学中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 心物感应的审美基础

二 情志合一的审美判断

三 兴到神会的审美活动

第三节 古代审美观念中的时空意识

一 文学艺术中的时间意识

二 文学艺术中的空间意识

三 时空意识与“力量”的显示

第四节 意境理论是儒道佛美学思想融合的产物

一 意境理论的形成

二 意境的主客观因素

三 意境的多层次结构

四 意境的审美形态

第六章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综合影响

第一节 儒道佛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一 儒学文化思想的影响

二 道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三 佛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四 刘勰的美学理论建树

第二节 释子皎然及其诗论

一 皎然其人及其诗论著作

二 皎然的诗论

三 皎然诗中的禅理禅趣

第三节 胡应麟的神韵说

一 神韵的构成要素

二 神韵的审美形态

三 胡应麟神韵说的历史渊源

第四节 从儒道互补看金圣叹的《水浒》评点

一 儒道互补

二 宋江之伪

三 任性天真

第五节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文化渊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二 意境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三 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