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封面

作者:刘中树

页数:40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080521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为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独特个性和独异思想、在中外都有独到影响的“文化怪杰”,辜鸿铭及其所呈现的“辜鸿铭现象”,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作者从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切入,在完成国内辜鸿铭研究述评、辜鸿铭生平轶事研究管窥、1840年至1936年间社会历史文化场中的辜鸿铭与鲁迅和辜鸿铭研究资料汇编的基础上,从辜鸿铭的政治认同、思想文化认同,辜鸿铭与鲁迅的两极文化认同比较以及辜鸿铭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史上的接受及其文化现象成因等方面,对处于晚清和近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现代化转型期的辜鸿铭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及其历史影响做出了作出了系统性和突破性的研究。

作者简介

  刘中树,1935年10月28日生于吉林集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及东北亚问题研究。  付兰梅,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吴景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后。主要致力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生态文学与文化、东北地域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由刘中树、付兰梅、吴景明著。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独特的人物,深入研究“辜鸿铭现象”对我们认识历史、思考现实还是有意义的。辜鸿铭真诚的愚妄的忠君思想和民族主义爱国言论、迷茫的虚妄的社会理想蓝图、执著的不无偏激而深刻的保守的文化见解、激进的独具己见的时事现实评论,都对人们从逆向思考提出问题,以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形态和社会历史真谛有启发作用,对人们反思近现代世界包括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现代化进程也有深刻启发。

目录

导论 辜鸿铭历史行为的思想理论认识因缘一 辜鸿铭的政治认同 (一)辜鸿铭的国家认同 1.辜鸿铭的国家归属意识寻踪 2.从“花国”到“丛病之躯”:辜鸿铭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3.辜鸿铭国家认同的生成 (二)辜鸿铭的国家政权与政治精英认同 1.辜鸿铭的国家政权认同剖析 2.辜鸿铭的政治精英认同透析二 辜鸿铭的思想文化认同 (一)发辫、服饰与辜鸿铭的民族、文化认同 1.身体政治学视野中的服饰与发辫 2.发辫、服饰:辜鸿铭最重要的身份标识 3.发辫、服饰与辜鸿铭的民族身份、中华文化认同 4.从身体到著作:辜鸿铭民族文化认同的理性显现 (二)“良民宗教”的建构与推行——辜鸿铭文化民族主义内涵 1.文化民族主义理论与辜鸿铭的“良民宗教” 2.“良民宗教”的基础:“忠诚之道”指引下的民族认同 3.“良民宗教”的核心:心灵与理智谐和的国民性建构 4.“良民宗教”的宗旨:民族救亡及国际新秩序的推行 5.辜鸿铭文化民族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三)寻求文化融合的“挞西扬中”——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内涵 1.辜鸿铭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2.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形成 3.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内涵 4.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的意义与局限三 辜鸿铭与鲁迅两极文化认同比较研究 (一)返传统的辜鸿铭与反传统的鲁迅:辜鸿铭与鲁迅文化认同比较之一 1.辜鸿铭的凝视策略与鲁迅的观看之道 2.最保守的文化守成主义者辜鸿铭 3.最激进的文化激进主义者鲁迅 (二)凝望身、家、国:辜鸿铭与鲁迅文化认同比较之二 1.身之凝视 2.家之回眸 3.国之望诊 (三)他者的承认:辜鸿铭与鲁迅文化认同比较之三 1.“看朱成碧”:“观于人”的辜鸿铭和鲁迅 2.“看杀卫玢”:“观于异”的辜鸿铭和鲁迅四 辜鸿铭的海外影响与接受及其文化现象成因 (一)东西方文化:从主观融合到客观背离 1.辜鸿铭在东方国家的接受与影响 2.辜鸿铭在西方国家的接受与影响 3.文化与身份认同实践中的双重背离 (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替罪羊”——辜鸿铭现象及其悲剧成因 1.“替罪羊”文化内涵的转换与辜鸿铭现象的凸显 2.辜鸿铭的文化尴尬与“替罪羊”机制的生成 3.从文化保守主义“替罪羊”到现代性反思“文化精英”的悖论性转变结语 言说不尽的辜鸿铭附录一:国内辜鸿铭研究述评 一、1978年之前的辜鸿铭研究 二、1978年以来的辜鸿铭研究附录二:辜鸿铭生平轶事与创作研究管窥 一、辜鸿铭生平轶事研究管窥 二、辜鸿铭的创作情况研究附录三:1840—1936年社会历史文化场中的辜鸿铭与鲁迅附录四:辜鸿铭研究资料汇编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6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