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罗马史

封面

作者:【奥】特奥多尔·蒙森著

页数:192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001142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902年,蒙森因这部里程牌意义的著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第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历史学家。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评价道:“既有完整而广泛的学术价值,又有生动有力的文学风格……他的直觉能力和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和诗人之间的鸿沟。”

作者简介

特奥多尔 蒙森(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法学家。早年在基尔大学攻读法律和语言学,184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大学教授历史,对古代史,特别是罗马史有精湛的研究。他也是一个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鲁士和德国的国会议员。他对罗马法的研究对德国民法典有着重大的影响。撰有《罗马公法》和《罗马史》等多部重要著作。1902年因《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上迄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历史学家。

相关资料

书评:  

人民日报品读经典:重读蒙森《罗马史》

郭小凌(首都博物馆馆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2015年01月13日人民日报

自上世纪90年代至2014年,商务印书馆将蒙森五卷本的《罗马史》全部翻译并出版。

  在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中,有一位特殊的获奖者,这就是因专业史学著作《罗马史》一书而获此殊荣的德国史家蒙森(1817—1903年)。1902年第二届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把他称作“现存历史写作艺术的最伟大的大师,特别要提及他的不朽著作《罗马史》”。蒙森能获奖,其代表作《罗马史》功不可没。

  罗马史的宝库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被发掘和整理出来之后,在古典著作的基础上编写罗马史就成为西欧各国史家的重要选题。蒙森之前,比昂多、孟德斯鸠、吉本、尼布尔都是著名的罗马史家。尤其是与蒙森同校的尼布尔教授,开启了以实证方法研究罗马史的风气之先。而斯韦格勒的三卷本《罗马史》也曾名噪一时。为何蒙森的《罗马史》成为19世纪西方史学史上分量最重、至今仍是古罗马史的必读书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这部著作不仅是叙述史文体的杰作,而且在史料的收集、使用与诠释方面特点鲜明,这就是书中体现出来的古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碑铭学、钱币学、年代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渊博学养,远非常人所及。只要看看蒙森出版物的清单就够惊人的了:1500余篇(部)论文和著作,包括15卷本《拉丁铭文集》,还有《罗马国家法》《罗马刑法》《狄奥多西法典》《罗马钱币史》等专著。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著述的绝大部分并不是现代常见的由导师组织学生或同仁共同执笔的产物,而是蒙森个人躬亲力作的成果。《罗马史》能够垂之久远,与他这种多方面的才能和超人的勤奋密切联系在一起。

  《罗马史》自罗马起源写起,至公元前46年塔普斯会战停笔,可谓罗马王政与贵族共和国的断代史。蒙森在撰写前三卷时原本拟定了后两卷的写作计划。但前三卷出版后,作者的注意力转向拉丁铭文的收集、整理与编辑。后来拾起笔来,也仅完成了第五卷“罗马帝国诸行省”。所以确切地说,他是因一部未完成的罗马史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国古人有“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一说,道出了作文基本功对于著书立说者的重要性。西方的大史家,无一不是散文体表述的高手,蒙森也不例外。诺贝尔文学奖对他“历史写作艺术”的高度赞誉可以说是实至名归。读他的《罗马史》,较之读同样以叙事论事见长的英国史家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和格罗特的《希腊史》,感觉蒙森在文字的成熟与优雅方面更胜一筹。蒙森没有像尼布尔一样,把历史写成精细考据的论文,也不像兰克那样只是据实叙述而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他承继古典夹叙夹议的传统,在描述中穿插着分析,分析中导引出概括。在西方叙述史传统业已专业化的西方史学进程中,蒙森是一位最出色的传人。

  蒙森的叙述主题是社会政治史,但并不忽略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铺衬与延伸。他大量地进行事实陈述与价值评估,善于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予以支援:阅读起来史料充实而不繁琐,表述清晰而不单调,文字典雅多彩却又平易近人,议论高卓却又浅出。尤其是他对罗马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刻画,如对格拉古兄弟、马略、苏拉、恺撒等共和末期风云人物的“画像”,每一幅都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令人惊异的是他对西塞罗的刻薄与贬抑,与近现代大多数史家的看法颇为不同。英国现代史学理论家卡尔在他的《历史是什么?》讲演集中,特别举蒙森评判西塞罗的例子,用来说明历史家难以脱离时代的束缚,皆是自身时代自觉或不自觉的代言人。但这并不能减弱卡尔对蒙森的敬意。

  阅读《罗马史》,我赞赏蒙森的一丝不苟、认真求实的治学态度,比如他把罗马的信史推迟到皮洛士战争开始,与通行的处理方法明显不同。但我更欣赏他致力于雅俗共赏的尝试,为后世史学提供了一个可读性、启迪性与科学性结合的经典样本。

  如果从阅读的现实意义出发,读古罗马史,当然不只是蒙森的《罗马史》,还包括李维等人的《罗马史》。它们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提供了耐人寻味的案例,即一个民族与国家是如何从令人敬畏的“真老虎”变成腐败透顶的“纸老虎”直至彻底灭亡的。

  罗马人原是一个小民族。在一批民族精英的率领下,经600余年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把一个蕞尔小邦发展成为横跨三洲、水兼四海的超级帝国。其间几次遇到亡国的危险,都在以身作则的贵族群体的坚强领导下化险为夷。古罗马人归纳自己崛起的基本原因是从上到下的道德纯洁:“从未有过任何一个国家如此长久地阻塞了贪婪和奢靡的道路,如此高度和持久地崇尚安贫和简朴,如此清晰地显示出财富越少的人越不贪财。”(李维《罗马史》)可以说,罗马元老贵族在罗马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愧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模范和中流砥柱。但在毁灭了最强大的敌手迦太基后,贪欲的魔鬼被贵族们从瓶里放了出来,他们率先追逐钱财,贪污腐败,贿赂公行,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道德的衰败,直至天下大乱,王纲解钮,古典文明彻底崩溃。历史殷鉴不远,世人当认真思之。

本书特色

本书详尽地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1000多年的罗马历史,阐述了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在日渐强盛中已经蕴含衰亡的种子。本书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练,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达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1902年,蒙森因这部专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历史学家。本书也成为研究罗马史的权威之作。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评价道:“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三版至第九版前言 第一卷迄至罗马王政的废除 第一章引论 第二章最早迁入意大利的移民 第三章拉丁人的定居 第四章罗马的起源 第五章罗马的原始政制 第六章非公民与经过改革的政制 第七章罗马称霸拉丁姆 第八章翁布里—萨贝利族萨谟奈人的起源 第九章埃特鲁斯坎人 第十章希腊人在意大利托斯坎人和迦太基人的海上霸权 第十一章法律与司法 第十二章宗教 第十三章农业、工艺和商业 第十四章度量衡和文字 第十五章艺术 第二卷自罗马废除王政至意大利统一 第一章政制改革行政长官权力的限制 第二章平民保民官和十头政治 第三章等级平等运动和新贵族政治 第四章埃特鲁斯坎人势力的衰亡凯尔特人 第五章罗马征服拉丁人和坎帕尼亚人 第六章意大利人反抗罗马 第七章皮罗斯王对罗马的斗争和意大利的统一 第八章法律、宗教、兵制、国民经济和民族性 第九章艺术和科学 第三卷自统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腊诸国 第一章迦太基 第二章罗马与迦太基争西西里之战 第三章意大利扩展至其天然疆界 第四章哈米尔卡和汉尼拔 第五章汉尼拔战事至坎尼之战为止 第六章汉尼拔战事——自坎尼之战至扎玛之战 第七章西方自汉尼拔合约至第三期结束 第八章东方诸国与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第九章罗马对亚细亚王安条克之战 第十章第三次马其顿战争 第十一章政府与被治者 第十二章土地和资本管理 第十三章信仰和礼俗 第十四章文学和艺术 第四卷革命 第一章属国——迄格拉古兄弟时代 第二章改革运动与提比略·格拉古 第三章革命与盖乌斯·格拉古 第四章复古政治 第五章北方民族 第六章马略的革命企图与德鲁苏斯的改革企图 第七章意大利属国的叛乱与苏尔皮奇乌斯革命 第八章东方与米特拉达特斯王 第九章秦纳与苏拉 第十章苏拉体制 第十一章共和国及其经济 第十二章民族性、宗教和教育 第十三章文学和艺术 第五卷军人君主制的创立 第一章马尔库斯·雷必达与昆图斯·塞尔托里乌斯 第二章苏拉的复古政治 第三章寡头党的倾覆和庞培主政 第四章庞培与东方 第五章庞培出外时期的党争 第六章庞培的隐退和争权者的联合 第七章平定西方 第八章庞培和恺撒的共治 第九章克拉苏的死和共治者的决裂 第十章布隆迪西乌姆、伊莱尔达、法萨卢斯和塔普苏斯 第十一章旧共和与新君政 第十二章宗教、教育、文学和美术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罗马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63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