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征军
页数:26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593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拟以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译介学、做哈尔文化构建论为基础,以翻译规范、创造性叛逆、赞助人、诗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为切入点,在中国文学文化和英美文化系统之下客观考察描述《牡丹亭》英译过程中的翻译、传播、影响等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下的戏剧典籍英译和其他翻译文化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见。
作者简介
赵征军(1973-),男,副教授,翻译学博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会员,湖北省翻译协会理事,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三峡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及MTI教育中心负责人。
本书特色
中国戏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西方世界译介的重要对象,在推动中国文学、文化发展,促进中西文学、文化交流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牡丹亭》尤为瞩目。在中国文学史上,该剧可谓“自成一家,千古独有”;在英美文化系统中,它也是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然而当下的中国戏剧典籍及《牡丹亭》译介研究异常单薄,带有显著的“单一性”、 “规定性”和“分散性”特征。研究者多从语文学模式出发,提出中国戏剧典籍“应该如何译”,而对英译过程中涉及到的机构、市场、形式库、消费者等各种因素,尤其是译本在目标语系统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多有忽略。这与戏剧典籍英译的跨文化特征大相抵牾,也与当下戏剧典籍英译的盛况,以及中国文化“ 走出去”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格格不入。因此,赵征军编著的《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拟以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译介学、佐哈尔文化构建论为基础,以翻译规范、创造性叛逆、赞助人、诗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为切入点,在中国文学文化和英美文化系统之下客观考察描述《牡丹亭》英译过程中的翻译、传播、影响等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下的戏剧典籍英译和其他翻译文化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戏剧与戏剧翻译概论 一 戏剧之辨 二 戏剧翻译的“迷宫” 三 中国戏剧典籍及其英译的独特性 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戏剧典籍英译 第三节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现状分析 一 中国戏剧典籍“译”的研究 二 中国戏剧典籍“介”的研究 第四节 《牡丹亭》译介研究现状分析 一《牡丹亭》“译”的研究 二《牡丹亭》“介”的研究 第五节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意义、性质与方法第二章 理论框架——描写、系统、操控与翻译中的文化构建 第一节 描写、系统与操控 第二节 译介学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第三节 形式库与文化构建 第四节 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框架第三章 英美文化系统《牡丹亭》译本的生产、传播及其经典化 第一节 英国文化系统中《牡丹亭》的英译 一 艾克顿英译《春香闹学》 二 张心沧选译《牡丹亭》 第二节 美国文化系统中《牡丹亭》的英译 一 《国防教育法》与美国汉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 翟楚、翟文伯编译《牡丹亭》 三 白之选译《牡丹亭》 四 白之全译《牡丹亭》 五 宇文所安选译《牡丹亭》 第三节 英美文化体系中《牡丹亭》的传播与经典化 一 英美文化系统中《牡丹亭》的传播 二 英美文化系统之下中国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经典化 三 《牡丹亭》经典化的影响第四章 中国文化语境下《牡丹亭》译本的产生及其对外推介 第一节 “一体化”时代与《牡丹亭》的英译 一 “一体化”时代的文化建构 二 杨宪益、戴乃迭选译《牡丹亭》 第二节 走向“多元化”的时代与《牡丹亭》的英译 一 走向“多元化”时代的文化建构 二 张光前英译《牡丹亭》 三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 四 许渊冲、许明选译《牡丹亭》 第三节 国家推介与《牡丹亭》的对外传播 一 译者主体与国家意志的结合 二 国内《牡丹亭》译本在英美文化系统内的传播 小结结语《牡丹亭》译介与中国戏剧典籍及中国文学“走出去”附录参考文献致谢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56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