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元平
页数:262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72141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运动技能学导论》以运动技能基础知识和实践性运动技能指导为核心,《运动技能学导论》共分九章,对运动技能基础知识、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与形成过程、运动技能学习相关理论、运动技能形成的教学方法、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曲线、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竞赛、三大球运动项目的技能学习分析、不同运动项目基础动作技能发展水平与评价案例等实用性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运动技能学导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各章节内容的层次和特点;注重引进先进的理论、观点、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努力创新运动技能学习与分析的内容,突出前瞻性和学术性,将对全民健身和青少年运动水平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服务。
作者简介
宋元平,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运动训练系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排球教学与训练、运动技能学教学和研究。
目录
第一章 运动技能基础知识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运动技能的分类
第四节 我国运动技能学科研状况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与形成过程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
第二节 运动技能学习的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运动技能学习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神经类型、信号系统与运动技能形成的关系
第二节 目标、动机、行为与运动技能形成的关系
第三节 注意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第四节 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第五节 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运动技能形成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 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简介
第三节 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 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案例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运动技能知识篇
第五章 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
第一节 运动技能与力量素质
第二节 运动技能与柔韧素质
第三节 运动技能与耐力素质
第四节 运动技能与速度素质
第五节 运动技能与灵敏素质
第六节 运动员身体素质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运动技能学习曲线
第一节 运动技能学习曲线的类型
第二节 正确认识运动技能学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竞赛
第一节 运动竞赛对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制约
第二节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运动竞赛安排
第三节 运动训练竞赛中意志努力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
第三部分 实践技能篇
节选
《运动技能学导论》: (三)运动成绩提高的规律 (1)在学习新技术的初期,过去已经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似环节动作经验,具有迁移作用,有助于新技术的掌握。但是到了后期,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反射的精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与运动初期形成的运动条件反射差距很大,这就相当于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运动条件反射。 这就引发人们对迁移的思考了。任何技能都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各种技能的练习进程都服从于某些共同的规律,由于不同技能之间既存在共同的因素,也有不同的因素,因此一种技能就可能对另一种技能产生影响,从而发生技能的迁移。根据是已掌握技能对新形成技能的影响,还是后继技能对原来所掌握技能的影响,迁移有顺向和逆向之分。根据技能之间相互影响起的是促进还是干扰作用,上述两种方向的迁移均有正值和负值之分,即所谓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必须指出,负迁移一般都是暂时的,经过练习和训练比较容易克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避免和消除负迁移的同时,充分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的实现,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2)在学习新技术的初期是粗糙的分化,而到后期则要求进行精细的分化。技术水平越高,分化的精确度就越高,因此,这种分化抑制的建立也就越困难。 此时不仅要求教练员须理解技术动作和掌握分析动作的方法,还要了解运动员技术特点,明确技术训练过程。运动员在学习技术动作的开始阶段进步较快,随训练年限、水平增高进步幅度越来越小。技术训练要按个人身体特点练习。练习前,要确定学习目的、训练目标,要考虑运动员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分组训练。初学阶段技术训练目的是培养粗略动作,教法主要采用示范和讲解,每次训练后,队员应对动作留有完整痕迹,多次训练后这些痕迹应在大脑中固定下来。初学技术很重要,也就是说运动员第一阶段动作定型的重要性大于以后练习,如开始动作不规范,并在大脑皮质内形成动力定型,对今后动作改进不利。正确做法是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时,也应采用分解法练习,注重技术动作的重要环节。提高阶段的目的是对动作进一步规范,教学时可向队员讲解一些知识,反复练习,提高动作质量。熟练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运动员有自我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逐步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自律的程度,注意技术训练和自身训练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及技术能力。 (3)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是建立在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上的。在学习新技术的初期,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素质基础,而到了后期,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是需要时间的。 如黑龙江省游泳训练中心研究员温可佳和杨军的研究指出,技术分析方法有两种,即生物力学分析和观察分析。技术分析通过计算、设计而成,但却没人达到全优模式。技术模式是通过对多名优秀运动员研究,发现其技术的共同特点。每个运动员都应掌握技术的这些特点,同时应保持自己的技术特点。技术能力是技能的主要特征,但在评价技能时不能只评价技术,技术只是一些运动模式的产物,运动的效果是很重要的,因为技能主要就是通过在特定情景中达到特定的目标的能力来体现的。 所以,教练员在训练中要合理地安排技术训练。应知道如何判断和测量运动项目的技术特征,对运动员掌握技术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对动作进行修改。同时,提高力量并不等于能增加速度,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技术。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个运动素质都是由人体的肌肉活动表现出来的,肌肉活动的基础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以一定的生理和生化反应来实现的。所以,在发展运动员某一运动素质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另一素质的变化。技术不改进,力量越大,阻力越大。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要不断推陈出新,使运动员更快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 (4)运动成绩的提高是螺旋上升的,因而运动训练总是分周期的。运动成绩是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周期性运动是人体内在运动的结果。运动员在精力、体力、心理、智力、技能等方面,经过准备、基本功、综合训练期、恢复期逐步积累了为完成比赛所需要的能力,经过一次比赛把这次积蓄化为一种表现形式——高水平成绩,从而完成了这个周期的任务,使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它同时受季节性气候、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比赛任务等三个方面的影响。在周期训练中把高潮安排在比赛中,是训练的核心。运动周期可分为准备期、基本功期、综合训练期、比赛期、恢复期等五个阶段。每一个周期训练,在不同的训练水平上,都存在一个构成运动成绩的诸因素重新综合的问题。这种综合实质上是要求重新建立更高水平的运动条件反射。以跳远为例,要提高成绩,就必须发展素质,当素质得到发展以后,就要求技术动作相应的改进,以利于提高了的素质得到充分的利用,有效地提高成绩。这一过程当然要比单纯的学习和掌握跳远技术困难得多,所需要的时间也长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