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河北书院史研究

封面

作者:吴洪成

页数:359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66087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河北因其拱卫京师的特殊地位,被称作京畿重地、畿辅首善之区,为各行省之冠。河北省独特的地理优势,无疑促使其成为封建统治力量最为强大的地方,其行动步调历来与最高统治者保持高度一致。抛开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外,河北省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在中国省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很有必要对河北地区的书院发展状况加以梳理、探讨和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学、教育学界并未将河北书院纳入重点研究的范围,少有全面、系统、详细的专题研究。吴洪成、刘园园、王蓉、刘达等著的《河北书院史研究》通过对各历史时期河北书院及其近代改制的探讨,重新审视河北书院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历程,梳理河北教育发展的脉络,并期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对该领域的重视。并通过研究,寻找传统书院对当今河北省高等教育改革可资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本书特色

  吴洪成、刘园园、王蓉、刘达等著的《河北书院史研究》以河北书院为研究对象,重点放在清代,从微观视角入手,对河北书院基本情况进行了具体、详细和准确的梳理,对其发展沿革进行了系统研究,搜集了较为丰富和完备的文献方志资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以往研究中所未曾涉及的,在历史资料的发掘与运用方面有所创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唐代的河北书院
  第一节  河北书院的萌生
  第二节  唐代河北的三所书院
    一、张说书院
    二、西谿书院
    三、棠荫书院前言
第一章  唐代的河北书院
  第一节  河北书院的萌生
  第二节  唐代河北的三所书院
    一、张说书院
    二、西谿书院
    三、棠荫书院
  第三节  历史思索
第二章  宋代的河北书院
  第一节  宋代河北书院概述
    一、封龙书院
    二、中溪书院
    三、西溪书院
    四、张子书院
    五、龙冈书院
  第二节  河北书院的理学教育特色——以张载为中心
  第三节  河北书院发展缓l曼的原因分析
    一、军事战争的影响
    二、南北分裂,隶属辽、金
    三、蝗灾、洪灾
第三章  元代的河北书院
  第一节  元代书院发展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元代河北书院发展概况
    一、石家庄
    二、保定
    三、邢台
    四、张家口
    五、邯郸
    六、廊坊
    七、沧州
    八、衡水
  第三节  元代河北的著名书院
    一、刘秉忠与紫金山书院
    二、苏天爵与滋溪书院
    三、李冶、元好问与封龙书院
  第四节  元代河北书院的特点
    一、河北书院的地位在全国范围有明显提升
    二、河北书院区域分布不平衡
    三、元代河北书院的时间分布疏密相间
    四、河北书院以民办书院居多
  第五节  元代河北书院初盛原因
    一、河北重归中央政府一体化,区域政治相对稳定
    二、元朝书院向北方推广的趋势
    三、元朝对书院的政策倾斜
第四章  明代的河北书院
  第一节  明代河北书院发展概况
  第二节  明代河北的重要书院举要
    一、保定
    二、石家庄
    三、邯郸
    四、沧州
    五、邢台
    六、秦皇岛
    七、廊坊
    八、唐山
    九、衡水
  第三节  明代河北书院的教学活动
    一、讲学
    二、供祀
  第四节  明代河北书院的特点
    一、河北书院的官学化程度急剧加强
    二、河北书院的规模扩大
    三、河北书院经费的多元化筹集
    四、河北书院命名富有文化意蕴
第五章  清代的河北书院(上)
  第一节  政治、经济与文化概要
    一、全国
    二、河北
  第二节  清代河北书院发展概况
    一、石家庄
    二、保定
    三、邯郸
    四、邢台
    五、唐山
    六、衡水
    七、沧州
    八、廊坊
    九、承德
    十、秦皇岛
    十一、张家口
  第三节  清代河北书院普遍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一、清代河北书院普遍发展的原因
    二、清代河北书院的特点
第六章  清代的河北书院(下)
  第一节  清代河北书院的管理
    一、书院的职事
    二、清代河北书院章程内容的特点
    三、清代河北书院经费管理
  第二节  清代河北书院的教学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师资和对象
    三、教学内容
    四、考课制度
    五、教学环境
    六、书院藏书
    七、师生关系
    八、书院祭祀
    第五节  清代河北书院的典范
    一、颜元与漳南书院
    二、吴汝纶与莲池书院
第七章  清末河北书院的近代改制
  第一节  河北书院改制的原因
    一、晚清剧烈的社会变动
    二、书院自身的积弊
    三、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的冲击
  第二节  书院的正式改制
    一、“戊戌”时期的书院改制
    二、“新政”时期的书院改制
  第三节  河北书院近代改制的历史影响
    一、加速了科举制的废除
    二、推动了大量新式学堂的涌现
    三、推动了河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附录1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2  近年来本书作者发表的相关论著
后记
补记

节选

先秦三代之书,六经、《语》《孟》为大,世变既下,风俗日坏,学者与世俯仰,莫之致力,欲其材之全,得乎?三代之学,大小之次第,先后之品节,虽有余绪,竞亦莫之适从,惟当致力六经、《语》《孟》耳。世人往往以《语》《孟》为问学之始,而不知《语》《孟》圣贤之成终者,所谓“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者也。圣贤以是为终,学者以是为始,未说圣贤之详,遽说圣贤之约,不亦背驰矣乎?所谓颜状未离于婴孩,高谈已及于性命者也。虽然句读、训诂不可不通,惟当熟读,不可强解。优游讽诵,涵泳胸中,虽不明了,以为先入之主可也,必欲明之,不凿则惑耳。六经既毕,反而求之,自得之矣。治六经必自《诗》始。古之人,十三诵《诗》。盖《诗》吟咏情性,感发志意,中和之音在是焉。人之不明,血气蔽之耳。《诗》能导情性而开血气,使幼而常闻歌诵之声,长而不失刺美之意,虽有血气焉得而蔽也。《诗》而后《书》。《书》,所谓圣人之情见乎辞者也。即辞以求情,情可得矣。血气既开,情性既得,大本立矣。本立则可以征夫用。用莫大于礼。三代之礼废矣。见于今者,汉儒所集之《札记》,周公所著之《周礼》也。二书既治,非《春秋》无以断也。《春秋》以天道王法断天下之事业也。《春秋》既治,则圣人之用见矣。本诸《诗》以求其情,本诸《书》以求其辞,本诸《礼》以求其节,本诸《春秋》以求其断,然后以《诗》《书》《礼》为学之体,《春秋》为学之用,一贯本末,具举天(阙)穷,理穷而性尽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后举夫《易》。《易》也者,圣人所以成终而成始也。学者于是用心焉。是故(阙)《礼》《乐》不明则不可以学《春秋》,五经不明则不可以学《易》。夫不知其粗者,则其精者岂能知也;迩者未尽,则其远者岂能尽也。学者多好高骛远,求名而遗实,逾分而远探,躐等而力穷,故人异学,家异传,圣人之意晦而不明也。

六经自火于秦,传注于汉,疏释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学者亦当知其先后,不以彼之言,而变吾之良知也。近世学者往往舍传注、疏释,便废诸儒之议论。盖不知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特更作正大高明之论尔。传注、疏释之于经,十得其六七。宋儒用力之勤,铲伪以真补,其三四而备之也。故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始终原委,推索究竟,以己意体察,为之权衡,折之于天理人情之至。勿好新奇,勿好辞异,勿好诋讦,勿生穿凿。平吾心,易吾气,充周隐微,无使亏欠。若发强弩,必当穿彻而中的;若论罪囚,棒棒见血而得情。毋惨刻,毋细碎,毋诞妄,毋临深以为高,渊实昭旷,开朗恳恻,然后为得也。

六经既治,《语》《孟》既精,而后学史。先立乎其大者,小者弗能夺也。胸中有六经、《语》《孟》为主,彼兴废之迹不吾欺也,如持平衡,如悬明镜,轻重寝扬,在吾目中。学史亦有次第。古无经史之分,《诗》《书》《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史之兴自汉氏始。先秦之书,如《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皆掇拾记录,无完书。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河北书院史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6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