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编者:王景科
页数:4938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516083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新中国散文典藏(精装插图版 套装1-12册)》主要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新世纪2013年之间的散文,六十多年的历史跨度本身就是一次飞渡,更何况其中又经过了“十七年”、“文革”、新时期这样的巨变。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促成了中国史的新变局,这无疑会成为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大文化散文”崛起及其在中外文坛形成散文旋风的时代背景。可以说,以散文的形式对六十多年的“新中国”进行“典藏”,其历史功绩一定是超过预期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本书特色
在众多文学体裁中,散文有其独特优势及魅力。这主要表现在:一、它更为真实、质朴和内在地反映民族国家与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本不可代替的日志和备忘录;二、它是作家与读者的投影,因为散文往往最好地反映了作家“这个人”,也是与喜爱它的读者进行促膝谈心、心灵对语的最佳方式;三、它更多、更直接、更好地承载了人生的智慧,令读者从中受益匪浅;四、它丰富多彩、自由潇洒、平淡高远的格调令人爱不释手,读者可随意选取、尽情而读、败兴而弃,完全不受时间、地点、场合限制。
王景科制作的《新中国散文典藏(共12册)(精)》共12卷,丛书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作家、学者的散文代表作,这是目前规模最大,涉及建国后到现在的全部作家、学者的文学大系。
目录
周作人
故乡的雨
梅兰竹菊
叶圣陶
在西安看的戏
刺绣和缂丝
我和商务印书馆
茅盾
海南杂忆
可爱的故乡
张恨水
陶然亭
许钦文
鉴湖风景如画
曹靖华
三五年是多久
天涯处处皆芳草
好似春燕第一只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鱼库的故事
小米的回忆
望断南来雁
翦伯赞
内蒙访古
丰子恺
庐山面目
过年
阿咪
郑振铎
春天在呼唤
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
……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2卷)》:
陈学昭
工作着永远是美丽的
傅雷
傅雷家书(一则)
翻译经验点滴
萧乾
欧战杂忆
往事三瞥
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
在十字架的阴影下
徐懋庸
母亲
季羡林
二月兰
赋得永久的悔
怀念西府海棠
夹竹桃
牛棚杂忆
清塘荷韵
听雨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幽径悲剧
邓拓
可贵的山茶花
孙犁
故园的消失
母亲的记忆
戏的梦
芸斋琐谈(八章)
黄鹂
童年漫忆
亡人逸事
……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3卷)》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4卷)》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5卷)》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6卷)》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7卷)》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8卷)》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9卷)》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10卷)》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11卷)》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12卷)》
节选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1卷)》: 巧得很,在易俗社看了《拷红》,在香玉剧社也看了《拷红》。易俗社的《拷红》,饰红娘的是一位男角——很抱歉,没有记住他的姓名,一出场就看得出他是个守着旧典型的。所谓旧典型就是传统的规范,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全有程式。可是他能不让程式拘住,把程式演活了,于是观众面前出现一个活泼伶俐随机应变的小红娘。我想,我国各种旧戏都有它的程式,凡是成功的演员都是把程式演活了的——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切当。香玉剧社的《拷红》,老夫人、莺莺、红娘、张生四个角色铢两悉称,彼此配合得挺紧凑,一个在那里唱呀说的,跟另外一个或几个息息相关。这一层不太容易做到。可是观众爱看的是整台的戏,不是一个角色演戏,另外一个或几个只在旁边坐一坐,站一站。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演员当然应当尽力做到这一层。 没有戏剧源流的知识,不知道秦腔和河南梆子的关系怎么样。推想起来,该是近房兄弟吧。不然,为什么西安人喜爱河南梆子那么强,只望香玉剧社老留在西安?再说,陕西跟河南接壤,一在关内,一在关外,地理上的关系也实在密切。据我想,这两种戏剧,还有其他几种地方戏,有个共通之点,就是唱句的音乐性很够味,可是听起来还是语言。音乐性够味,所以熟极的戏也愿意再去听一听,听那歌唱,听那演员的独自的风格——当然指有风格的而言。听起来还是语言,所以听歌唱同时领略戏的细微曲折,比较单就音乐方面听,感受更见深切。在我国各种戏剧里头,音乐性够味可是听起来几乎不成语言的,该数昆曲里的南曲了——北曲好一些。固然,曲词多用文言词藻,造句又属诗词一路,那是不容易一听就明白的一个原因。可是,更重要的原因在每唱一个字袅呀袅呀地转折太多了,叫人家光听见一连串的工尺上四合。就是能唱的曲家,要是请他听一支生曲子,恐怕除了一连串的工尺上四合也领略不多吧。曲词明明是语言(诗词一路的语言),可是听起来只是一连串的工尺上四合,不成语言。在戏曲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今天,各种剧种都在那里发展呀改革的,情形热闹非凡,可是昆曲只有抱残守缺的份儿,道理也许就在这里。京戏旦角的某些唱段,我听起来也有一连串工尺上四合之感,就是说不知道说些什么,虽然觉得悦耳。我听秦腔和河南梆子就不然,一方面居然能欣赏唱的好处,另一方面又能听清它的语言,欣赏就包括戏剧的内容,不仅在音乐。凡有这个特征——音乐性够味,可是听起来还是语言——的歌剧,我想,前途都是光明的、乐观的。什么根据呢?根据就在我能够接受,非但能够接受,还能够欣赏,而我呢,至少可以代表一大部分并不内行可是喜欢看戏的观众。 看了西北歌舞剧团的《小二黑结婚》,我就想到一部分新歌剧似乎还没有前边所说的特征,唱词配了音乐,当然不像话剧那样,句句跟实际生活里的语言一致,而那音乐,不知道什么缘故,又不像秦腔和河南梆子那样,能使有天分的演员唱成独自的风格。于是.就语言方面听,不如话剧干脆、爽利、有实感,就音乐方面听,不如秦腔、河南梆子的耐人寻味,经得起咀嚼。有些新歌剧,我们看过一回,知道有那么一回事就算了,再不想看第二回,原由恐怕在此,新歌剧正在成长的阶段,得从各方面努力,是不是该在争取我所说的特征上多注点儿意,希望戏剧界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