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蔡清易学思想研究

封面

作者:宋野草

页数:26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614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文以蔡清易学思想为主题,分别从其易学思想的来源、内容、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论述。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对蔡清易学的文化背景、易学著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将蔡清的《易经蒙引》与朱熹的《周易本义》作对比;第三章主要讨论蔡清易学的主体思想;第四章从“以易理明治国”和“以史解易”两大方面来研究蔡清易学的诠释特点;第五章以蔡清门人陈琛、林希元等人为例,揭示蔡清后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

宋野草,女,1983年生人,厦门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曾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道学精华研究集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周易卦变的历史理论和当代价值研究》、云南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少数民族基督教研究》的研究工作,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本书特色

  《蔡清易学思想研究》以蔡清易学思想为主题,分别从其易学思想的来源、内容、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论述。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五章: 第一章首先是对蔡清易学文化背景的梳理,在简要介绍蔡清的生平、主要学术活动之后,重点介绍了蔡清师友张载、薛瑄、梁寅的主要易学思想,通过与蔡清易学思想的对比,揭示蔡清易学思想的根源。其次,介绍蔡清的易学著作,包括对其易学著作《易经蒙引》的专门论述以及蔡清的《四书蒙引》和《蔡文庄公集》中易学资料的钩沉。最后,重点谈蔡清对《周易》的性质定位,展现蔡清对于《周易》体系的整体把握。 第二章将蔡清的《易经蒙引》与朱熹的《周易本义》作对比,通过体例、结构、义理三方面的对比,表明蔡清对朱熹的继承,更突显蔡清易学思想的创新点。如对《周易》一书的性质的界定、其中所蕴含的穷理尽性之道的阐述。 第三章主要讨论蔡清易学的主体思想。从易与天地准、理气无先后、静极至虚明三个主要命题以及道器、太极、阴阳以及动静这四个基本范畴入手,来研究蔡清的易学思想。 第四章从“以易理明治国”和“以史解易”两大方面来研究蔡清易学的诠释特点。继而又从蔡清易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两方面入手,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解读蔡清易学思想的形成因素以彰显其思想的时代烙印。 第五章以蔡清门人陈琛、林希元等人为例,揭示蔡清后学的发展。接着又以李光地、蓝鼎元等人为例,说明蔡清易学思想对于明后清初闽南易学的影响。最后以罗钦顺、王夫之等为例,阐述蔡清易学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通过蔡清易学对明后清初易学家的影响,评估其易学的历史地位。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价值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蔡清易学著述引说    第一节  蔡清易学文化背景      一  蔡清生平及主要学术活动      二  蔡清师友易学简论    第二节  蔡清易学的史料梳理      一  蔡清易学专著述略      二  蔡清其他论著中的易学资料钩沉    第三节  蔡清对《周易》体系的整体把握    一  蔡清对《周易》性质功能的论述      二  蔡清对《周易》架构的解读  第二章  《易经蒙引》对《周易本义》的继承与超越  第一节  《易经蒙引》对《周易本义》的继承    一    《易经蒙引》对《周易本义》的结构把握    二    《易经蒙引》对《周易本义》的思想贯彻  第二节  《易经蒙引》对《周易本义》的超越    一  从资料引证看超越      二  从卦象解释看超越      三  从义理阐发看超越  第三章  蔡清易学的主要命题与基本范畴    第一节  蔡清易学的主要命题      一  易与天地准      二  理气无先后      三  静极至虚明    第二节  蔡清易学的基本范畴      一  道器      二  太极      三  阴阳      四  动静  第四章  蔡清易学的诠释特点及其与佛、道的关系  第一节  蔡清易学的诠释特点      一  以易理明治国      二  以史解易    第二节  蔡清易学诠释与佛教道教      一  蔡清易学与佛教思想的关系      二  蔡清易学思想与道教的关系  第五章  蔡清易学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蔡清门人对蔡清易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  陈琛      二  林希元    第二节  蔡清易学在明清学术史上的回响      一  从明清易学名家看蔡清易学回响      二  从明清闽学传人看蔡清易学回响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蔡清易学思想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5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