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科技史略

封面

作者:袁继红,周邦君,雷四兰主编

页数:185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68155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史》属于通识教材,是编者结合9年来一线教学的经验,并根据各自专业特长,精心完成的一部真正配合教学使用的教材。由于本书的编写主要为适应大学生通识教学,故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对每一个历史时期均选择一门学科侧重展示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与之相关的外在因素的影响;每章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选材料围绕该主题,并给出分析结果;每章结尾列明推荐阅读书目和思考题,以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本书另一个特色是,针对经管法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增加了社会科学建制化的历史介绍。本书也适合对科学技术发展史感兴趣的人士。

作者简介

  袁继红,科学技术哲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为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省高校第六批“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中国逻辑学会归纳逻辑委员会副秘书长。

本书特色

由袁继红、周邦君和雷四兰共同主编的通识教材《科技史略》首先是为配合“科学技术史”课的讲授而编写。“科学技术史”是当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所涉及领域广泛。本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图同时兼顾授课时间和学生自学需要;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料,以展示科技史这个学科的主要观点、方法和意义,同时,在结构上,每章末尾设有“延伸阅读”和“思考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既适于通识课程的师生需求,也适于对本学科有兴趣的读者。
根据突出重点和便于自学的原则,本教材没有冗长地罗列科学技术史,而是针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同特点,采取突出重点的方式来组织和阐述历史材料。例如,古代部分,着重介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来龙去脉,然后简要介绍古代亚非欧美的科学技术,让学生在综观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同时也在比较其他各地区的优点特点中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地位;近代部分,则以哥白尼革命为核心,阐明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变革之间的关系;现代部分,重在展示大科学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态究竟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科技观,以及大科学时代的科学技术所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反思。

目录

前言
绪论
古代篇
第一章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第一节 原始技术与科学知识萌芽
第二节 古代中国技术
第三节 古代中国科学
第二章 古代亚非科学技术
第一节 古代印度科学技术
第二节 古代两河流域科学技术
第三节 古代阿拉伯科学技术
第四节 古代埃及科学技术
第三章 古代欧美科学技术
第一节 古希腊科学技术
第二节 古罗马科学技术
第三节 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
第四节 古代美洲科学技术

近代篇
第四章 近代科学革命
第一节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航海探险
第二节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第三节 开普勒立法天空
第四节 伽利略奠基近代科学
第五节 牛顿统一天与地
第五章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启蒙运动
第一节 工业革命
第二节 启蒙运动与社会科学的兴起
第六章 19世纪的生命科学

现代篇
第七章 物理学革命
第一节 相对论
第二节 量子力学
第八章 改变世界观的新科学
第一节 微观物理学
第二节 现代宇宙学
第三节 生命科学
第九章 大科学时代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大科学时代的特点
第二节 核科学与核威胁
第三节 基因工程与生命伦理
附录
参考文献

节选

  《科技史略》:  原子和虚空都是绝对必要的,两者并存才能构成万物。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朝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产生无数的世界。伊壁鸠鲁(Epicurus,前341—前270)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坚固实体,原子和虚空是永恒的。原子不仅有形状、大小的区别,还有质量的不同。原子不是有各种各样的大小,而只是有某些不同的大小。伊壁鸠鲁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留基伯等人的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在科学思想和方法上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在科学上也很有成就。他生于马其顿富拉基亚的斯塔基拉,年轻时被送到雅典,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历山大三世做太子时,亚里士多德担任他的老师达七年之久。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于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建立吕克昂学院,广招门徒,创立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凭借他同亚历山大三世特殊的师生关系,获得了极其优越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他的学生、助手多达上千名,遍布西亚和希腊各地,为他的科学研究提供资料。他致力于科学知识的收集、整理、分类和比较研究,涉及生物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自然哲学等领域,因而被称为历史上最为广博的学者之一。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在巴比伦去世,亚里士多德失去庇护,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只身逃到母亲的故乡卡尔息斯避难。他搜集的大量书籍、标本和自己撰写的书稿,都遭受了严重损失。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传》保存的目录所载,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有164种。但是,今人能见到的仅有47种。苗力田主持的汉译本《亚里士多德全集》总计十卷。按亚里士多德的意图,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原因,明白每一事物为什么是这样或那样。所有事物都有四方面的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就是著名的四因说。例如,对于一座房子来说,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是质料因,建筑材料的构成样式是形式因,建筑材料成为房子所需要的外力作用是动力因,房子修成后所满足的某种需要是目的因。人们弄清了事物的四因,就等于认识了该事物。在四因中,形式因和目的因最重要。四因说用来解释人为干预的事物时有一定的意义,但用来分析自然存在的事物时就难以说通。例如,植物长叶子、燕子做窝、蜘蛛结网等,很难说有明确的目的。四因说若应用到无机界,其局限则更大。例如,重物下落,空气上升,其目的也说不清楚。目的论,特别是主观性的目的论,很可能掩盖人们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追求和遵循,人为地阻挡探索“为什么”的道路。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科技史略》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5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