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熊正贤
页数:267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41576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化及文化资源等基本概念入手,提出文化势能的概念,并构建文化势能的测算模型,认为任何两种文化系统一定会存在差异,文化差异就是一种“文化势”,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随着国民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求奇、求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追求,“文化势”必将成为了一种可以转化为现实财富的潜在“经济势能”。优秀的文化资源必须要借助载体表现出来,强大的文化势能必须要借助一些平台释放出来,那么这个载体和平台就是文化产品。在归纳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源、历程和流派之后,本书归纳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
熊正贤,男,1980年10月生,湖南武冈市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重庆涪陵区第四届拔尖人才。自2007年以来,主要从事重庆地区、武陵山区以及乌江流域地区的区域经济、文化经济研究,以及给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等课程。近5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5项,参与教育部项目、国家民委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市教委项目等5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在《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统计与信息论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商业研究》、《西北人口》等CSSCI期刊杂志上发表1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国研网全文转载4篇。出版专著《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文化势能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营销战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3部。成果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重庆市涪陵区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重庆涪陵区城市与文化论坛二等奖、重庆涪陵区工业发展论坛三等奖4次。
本书特色
《文化势能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从文化及文化资源等基本概念入手,提出文化势能的概念,并构建文化势能的测算模型,认为任何两种文化系统一定会存在差异,文化差异就是一种“文化势”,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随着国民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求奇、求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追求,“文化势”必将成为了一种可以转化为现实财富的潜在“经济势能”。文化资源必须要借助载体表现出来,强大的文化势能必须要借助一些平台释放出来,那么这个载体和平台就是文化产品。在归纳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源、历程和流派之后,《文化势能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归纳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战略选择。
目录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资源
第二节 文化势能
第三节 文化产业
第二章 理论构架
第一节 文化经济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区域理论
第三节 文化资源禀赋度的测算模型
第四节 文化势能差的测算模型
第五节 文化资源、文化势能与文化产品的关系
第三章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和趋势
第一节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第二节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第四章 我国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类型及文化势能分析
第一节 西部地区的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
第二节 西部地区的显性文化资源、半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
第三节 我国西部地区文化势能的测算
第五章 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态势
第二节 西部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典型案例
第三节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竞争态势:整体竞争力较弱,区域性竞争激烈
第二节 动力分析:“木桶效应”较明显“三驾马车”齐驱动
第三节 特定范式:“农村包围城市”,“从民族走向世界
第七章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以西部省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第二节 以跨境文脉为桥梁的“协同创新开发模式”
第三节 以历史、民族、宗教为基础的“特色资源开发模式”
第四节 文化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第八章 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原则、秩序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 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原则
第二节 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秩序
第三节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