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段功伟著
页数:250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21810160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绪论 ; 系统的困境: 形象传播的生态变迁 ; 受众的协商: 背景优化与决策起点 ; 政党的辩护: 多议程多话语中博弈等。
作者简介
段功伟,男。1974年生于湖北英山。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南方日报工作。高级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现任南方日报编委兼时政新闻部主任。从业16年,获中国新闻奖4次、广东新闻奖15次。2012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当选广东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其所在的部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本书特色
执政党的公共形象传播是一个兼具实践与理论价值的课题,处在多学科的交叉点,其研究的思路框架、理论观照、研究方法等均有待确立与完善,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本书从合法性的维度,尝试运用系统危机理论来搭建研究框架。
目录
序
自序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政党形象与公共形象
1.1.2 主要政党的形象诉求及本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的思路、结构
2 系统的困境:形象传播的生态变迁
2.1 政党合法性与系统困境
2.2 执政党形象传播生态分析
2.2.1 传播困境的发生背景
2.2.2 工具困境
2.2.3 调适困境
2.2.4 认同困境
2.2.5 价值困境
2.3 形象传播困境的应对分析
2.3.1 契机:确立形象传播新起点
2.3.2 模型:重点建构七方面形象
2.3.3 路径:在开放与动态中管理
2.3.4 针对性传播:因时因势而变
3 受众的协商:背景优化与决策起点
3.1 受众的接受框架与政党形象
3.1.1 受众的权力:拒收、接收、接受
3.1.2 受众选择背后的心态分析
3.2 受众的社会学干预
3.2.1 干预底线民生
3.2.2 激活中间阶层
3.2.3 扩大有序参与
3.3 受众的传播学干预
3.3.1 传播干预的理论梳理
3.3.2 受众协商与传播优化
3.3.3 传播筛选与正面宣传
4 政党的辩护:多议程多话语中博弈
4.1 议程设置:危机修复与形象优化
4.1.1 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梳理
4.1.2 形象传播中的议程与框架
4.1.3 形象议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4.2 风险社会:增强问题意识,实现针对性设置
4.3 读秒时代:增强共振意识,实现高效能设置
4.4 众声喧哗:增强融通意识,实现竞争性设置
4.4.1 融合多议程,实现主流主导的建构
4.4.2 超越旧边界,实现议程设置权平衡
4.4.3 打通全流程,实现议程的闭环控制
5 党媒的重塑:影响力权威性的嬗变
5.1 理念之变:回归政治传播
5.1.1 旧话语中的形象匮乏
5.1.2 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回归
5.1.3 品质传播重塑形象
5.2 策略之变:差异化的竞争
5.2.1 影响力传播何以可能
5.2.2 政治报道的差异化选择
5.3 发展之变:经略数据蓝海
5.3.1 数据蓝海的内容产品化
5.3.2 平台与航线式媒介融合
5.3.3 影响力传播与用户至上
5.3.4 对传播理性的理性运用
6 解释的权力:形象输出的话语平衡
6.1 窘境:目标形象的落差
6.1.1 中共的国际目标形象
6.1.2 中共的形象输出探索
6.1.3 国际舆论与中共形象
6.1.4 解释权与话语权缺失
6.2 根源:话语权力的失衡
6.2.1 西方话语霸权与声音垄断
6.2.2 中共对外形象传播的现状分析
6.3 突围:形象传播的重置
6.3.1 媒体优化:改善“中国观”与“中共观”
6.3.2 形象营销:公共形象的创新输出
6.3.3 重点突破:提升核心问题的解释力
7 最深层说服:形象认同的文化建构
7.1 执政党公共形象与政党文化
7.1.1 政党文化及其特征
7.1.2 政党形象与政党文化
7.2 西方政党与中共红色政党文化
7.2.1 西方政党文化梳理
7.2.2 中共红色政党文化梳理
7.2.3 中共政党文化现状分析
7.3 政党文化对公共形象的有效供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自序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政党形象与公共形象
1.1.2 主要政党的形象诉求及本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的思路、结构
2 系统的困境:形象传播的生态变迁
2.1 政党合法性与系统困境
2.2 执政党形象传播生态分析
2.2.1 传播困境的发生背景
2.2.2 工具困境
2.2.3 调适困境
2.2.4 认同困境
2.2.5 价值困境
2.3 形象传播困境的应对分析
2.3.1 契机:确立形象传播新起点
2.3.2 模型:重点建构七方面形象
2.3.3 路径:在开放与动态中管理
2.3.4 针对性传播:因时因势而变
3 受众的协商:背景优化与决策起点
3.1 受众的接受框架与政党形象
3.1.1 受众的权力:拒收、接收、接受
3.1.2 受众选择背后的心态分析
3.2 受众的社会学干预
3.2.1 干预底线民生
3.2.2 激活中间阶层
3.2.3 扩大有序参与
3.3 受众的传播学干预
3.3.1 传播干预的理论梳理
3.3.2 受众协商与传播优化
3.3.3 传播筛选与正面宣传
4 政党的辩护:多议程多话语中博弈
4.1 议程设置:危机修复与形象优化
4.1.1 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梳理
4.1.2 形象传播中的议程与框架
4.1.3 形象议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4.2 风险社会:增强问题意识,实现针对性设置
4.3 读秒时代:增强共振意识,实现高效能设置
4.4 众声喧哗:增强融通意识,实现竞争性设置
4.4.1 融合多议程,实现主流主导的建构
4.4.2 超越旧边界,实现议程设置权平衡
4.4.3 打通全流程,实现议程的闭环控制
5 党媒的重塑:影响力权威性的嬗变
5.1 理念之变:回归政治传播
5.1.1 旧话语中的形象匮乏
5.1.2 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回归
5.1.3 品质传播重塑形象
5.2 策略之变:差异化的竞争
5.2.1 影响力传播何以可能
5.2.2 政治报道的差异化选择
5.3 发展之变:经略数据蓝海
5.3.1 数据蓝海的内容产品化
5.3.2 平台与航线式媒介融合
5.3.3 影响力传播与用户至上
5.3.4 对传播理性的理性运用
6 解释的权力:形象输出的话语平衡
6.1 窘境:目标形象的落差
6.1.1 中共的国际目标形象
6.1.2 中共的形象输出探索
6.1.3 国际舆论与中共形象
6.1.4 解释权与话语权缺失
6.2 根源:话语权力的失衡
6.2.1 西方话语霸权与声音垄断
6.2.2 中共对外形象传播的现状分析
6.3 突围:形象传播的重置
6.3.1 媒体优化:改善“中国观”与“中共观”
6.3.2 形象营销:公共形象的创新输出
6.3.3 重点突破:提升核心问题的解释力
7 最深层说服:形象认同的文化建构
7.1 执政党公共形象与政党文化
7.1.1 政党文化及其特征
7.1.2 政党形象与政党文化
7.2 西方政党与中共红色政党文化
7.2.1 西方政党文化梳理
7.2.2 中共红色政党文化梳理
7.2.3 中共政党文化现状分析
7.3 政党文化对公共形象的有效供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