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英伦著
页数:303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321572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敬隐渔是最先把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部分内容翻译成中文的人,也是最早把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译介到法国的人。他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法国文学翻译史中一位长期被遮蔽了的传奇人物!
著名法国文学专家张英伦先生历时五年余,循着敬隐渔的足迹访遍欧洲各大图书馆藏,首次披露大量从未公开过的史料。他拨开浩繁卷帙,将敬隐渔与罗曼·罗兰密切交往的数十封信函公之于众。第一限度地逼近并还原出了敬隐渔短促如闪电,却闪动过刹那光辉的传奇一生。
敬隐渔虽非伟人,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集中了众多奇特元素,且与上海有着诸多关联印痕。本书刊载了近40幅珍贵的历史资料的图片,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通信手迹,这部传记的完成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白,甚至对中法文学交流史来说也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人物材料。
作者简介
张英伦,作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和翻译家。一九六二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国语言和文学专业。一九六六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外国文学函授中心校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旅法学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法国文学史》(合著)、《雨果传》、《大仲马传》、《莫泊桑传》等。译有《茶花女》(剧本)、《莫泊桑小说精选》、《莫泊桑文集》(卷一、卷二)、《梅塘夜话》等。主编有《外国名作家传》、《外国名作家大辞典》、《外国中篇小说丛刊》等。致力于外国名作家传记写作事业,作品以资料丰富、研究精深和饶有文学兴味的笔法见长,广受读者欢迎。
本书特色
这是法国文学专家张英伦探寻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翻译家敬隐渔踪迹的纪实作品。敬隐渔早年留学法国,曾是最早翻译《阿q正传》到西方的人,也是最早翻译介绍罗曼·罗兰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到中国来的人,他与罗曼罗兰结下了深厚友谊,与鲁迅等现代文学名家有过密切联系。三十多岁时在中国病故。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罗大刚曾先后托付当时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的张英伦设法寻觅敬隐渔的一生情况。经过多年努力,张英伦先生遍访敬隐渔旅欧期间到过的法国、瑞士以及其出生地四川和文学活动地上海,渐渐还原了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有过传奇业绩的敬隐渔被遮蔽的人生经历。
目录
第一部 奇特的出身
第一章 出生解谜
第二章 虔信之家
第三章 白鹿修生
第四章 悲欢成都
第二部 奇特的才华
第一章 “隐渔”辨析
第二章 上海工专学生
第三章 创造社中坚
第四章 两地书
第五章 文研会准会员
第三部 奇特的贡献
第一章 从上海到维尔纳夫
第二章 奥尔加别墅的倾谈
第三章 里昂的良好开端
第四章 把克利斯朵夫领进中国
第五章 诚挚的生日献礼
第六章 把鲁迅推向世界
第七章 敬译《阿Q正传》漫评
第八章 一部译作联结两个伟人
第九章 诡秘的杂音
第十章 “一封信”水落石出
第十一章 祖国,睡狮醒来!
第四部 奇特的病症
第一章 巴黎,别样的生动
第二章 “圆屋顶”的金发女郎
第三章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家作品选》
第四章 美的痴迷
第五章 拯与罚
第五部 奇特的结局
第一章 重燃生命之火
第二章 神秘的消逝
敬隐渔年谱
后记
节选
《敬隐渔传奇》: 罗曼·罗兰主张敬隐渔在里昂就学的理由,在这篇日记里只提出两条。还有他当时没有明言但同样看重的一点,那就是里昂风气淳朴,而繁华的巴黎充满诱惑,他担心西方文明的美酒会让这个稚嫩的青年人受到毒害。 敬隐渔告别时,罗曼·罗兰以他的《甘地传》、《爱与死的游戏》以及末卷《约翰一克利斯朵夫》相赠。不过,敬隐渔带走的不仅是几《敬隐渔传奇》,更有罗兰一家的亲情。蕾芒湖畔之晤,让年轻的中国客人终生难忘,从此他不但称罗曼·罗兰为“我亲爱的导师”,还把罗兰的父亲称作“您的老爸爸”,把罗兰的妹妹称作“您的妹妹小姐”,不知不觉中和他们亲如家人。 当两颗心灵互相吸引,思想和情感深度交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无须任何请求和承诺,敬隐渔从此成了罗兰的弟子和被保护人。罗兰的关怀,将在敬隐渔此后的人生中,无论是顺利还是艰难的关头,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敬隐渔在《蕾芒湖畔》中谦虚地说:“我料到这恐怕是第一回才自神秘的极东,自古老的中华诱来了一位青年拜访。”笔者阅遍罗曼·罗兰日记和书信,可以肯定敬隐渔的确是造访奥尔加别墅的第一个中国人。梁宗岱(1903一1983)、汪德耀(1903一2000)、阎宗临(1904—1978),这些同代的知识精英到法国留学都先于敬隐渔,有的甚至早了数年,然而他们都是受到敬隐渔蕾芒湖畔拜师的启发和鼓舞,才循着敬隐渔的足迹相继拜访了罗兰。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为了寻找逝去的时光,笔者和夫人来到瑞士维尔纳夫。现代的电气化“火车”不再发出脱卜脱卜的声响。走出车站,仍旧是一片柔和的静谧。步行三五百米,穿过滨湖路来到湖边,一幅壮阔的中国山水画似的天下罕有的美景豁然展现在眼前:蕾芒湖这欧洲西部最大的湖泊,从我们脚下伸向无垠。它由阿尔卑斯山无数条融雪的激流和汹涌的罗纳河水汇注而成,但它却碧水如镜,波浪不兴,真正是有容乃大。举目远眺,湖对岸,阿尔卑斯山脉干峰峥嵘,山头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缭绕,雄奇险峻中蕴含着坚忍高洁;而这一切又都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仿佛在和我们亲近。联想起敬隐渔在《蕾芒湖畔》中的描写:“庄严的亚尔伯山脉被翠烟笼罩,下边照在碧湖里,上边剪断苍天”,我慨叹八十多年的光阴并未让大自然的容颜稍改,也为敬隐渔的神来之笔历久弥新而心折。身临其境,我更能够领悟敬隐渔的话:“这湖山的美景恰配得它的高标出尘的住客,罗曼·罗兰。”我们沿着坡路几经转折,再经几个中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指点,终于看到一块路牌:“罗曼·罗兰林荫路”。奥尔加别墅就在这条路的九号。瑞士人民以罗曼·罗兰的名字命名他生活、写作、战斗过的街道,是对这位卓越人物最好的纪念。我们熟悉《小说月报》一九二六年发表敬译《约翰一克利斯朵夫》时所配的奥尔加别墅的图片,急于见到那山村农家似的园地和小楼。 我们来到罗曼·罗兰林荫路九号。昔日“乡式的篱落”已经被修剪得十分工整的高高的绿篱代替,“半掩的柴扉”已经变成关得严严实实的宽大铁门,两扇门做成一宽一窄闭合的黑色郁金香花瓣的形式,宽的一扇上画着几支白色的郁金香。门左边嵌着一块醒目的标牌:“罗曼·罗兰别墅”。别墅今日的主人是一位法国实业家。我们正在大门前拍照,来了一位邮递员,告诉我们别墅的主人目前不在这里。我们围着高高的绿篱徘徊,通过绿篱的间隙从几个角度向里面探望。是它,是它,虽然经过装修,有些改变,我们还是认出了昔日的它!双层的小楼,屋顶有一个老虎窗……啊,终于见到了你,奥尔加别墅!我们依依不合地离开奥尔加别墅,感觉中,仿佛刚从昔日那座朴素的山村住宅中走出来。像当年罗曼·罗兰陪伴着敬隐渔一样,我们顺坡路而下,不出二百米,越过拜伦林荫路,就到了昔日的拜伦旅馆。那座原建于一八四一年的旅馆,后来又接待过访问罗曼·罗兰的尼赫鲁和泰戈尔;一九二九年改为中学;一九三三年毁于火灾。我们看到的楼房是按原样重建的,现已改为老人之家,但雨果在阳台上向欢呼的人群致意的场面永远留在维尔纳夫的史册。从那里向右方眺望,希雍堡屹立在水中,我们索性再接再厉,去抚摸一下相传拜伦参观时在地牢石柱上留下的印记。从希雍堡出来,我们再向西行,走到佛威,重温卢梭和华伦夫人的故事……而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漫步中,我眼前不断闪现的是,拿着手杖的欧洲长者罗曼·罗兰和中国青年敬隐渔一边并肩漫步一边亲切交谈的身影。 ……







![军事史上传奇丛书:著名战争传奇[单色]-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23/20230208/10/B563676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