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外语教学与研究

封面

作者:宁一中

页数:25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622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促进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每年举办“科研报告会”和“教学研讨会”,全院教职工踊跃参加,发表论文涉及外国文学文化、语言学和翻译等多个领域,期间出现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总结历年来教学科研经验,梳理研究成果,外国语学院特出版此论文集。

作者简介

  宁一中,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厄湾校区英语与比较文学系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研究学者,美国MLA会员、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英语分会委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十余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研究方向为叙事学、文体学、当代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和翻译等。

本书特色

为促进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每年举办“科研报告会”和“教学研讨会”,全院教职工踊跃参加,发表论文涉及外国文学文化、语言学和翻译等多个领域,期间出现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总结历年来教学科研经验,梳理研究成果,外国语学院特出版这本《外语教学与研究》。
本书由宁一中主编。

目录

科研论文

跨越族裔的边界:“我们的康拉德”

国子监街的“第三空间”

——全球化浪潮下的北京传统文化

母语不同的人时间思维也因此不同吗?

——新沃尔夫主义者研究范式、实验方法新进展

经典的旅行

——《道德经》英译史的描写性研究

广告中人物形象元素剖析

网络产品广告与传统平面广告语体比较研究

“小说”的终结和“文本”的开始

——贝克特小说《怎么回事》之后现代写作特征解析

《五号屠场》中的特拉尔法玛多尔时空观与冯尼格特的

战争创伤应对策略

民国时期的科学翻译与科学精神的引人问题

译者的隐形与现身

——从《青衣》英译版的三种叙事方式说起

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世间之道

——评18世纪英国感伤小说《重情者》

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笔下的冲绳

——以《冲绳·先岛之路》为中心

难以忘却的故土情怀

——论东欧犹太移民在美国的文化适应

从话语功能看话题标记的实质

致使句的语义推衍:以“使”字句和“把”字句为例

教学论文

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发声训练法初探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

——以大学日语专业泛读课为例

学期中学习倦怠情况研究

论中日同声传译的教学设置

日语精读教材权衡选用标准探析

——《新编》和《综合》对比分析

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互动模式探讨

——以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研究为例

任务教学法在经贸西班牙语课程中的运用

文体学教学刍议

口译教学中笔记的作用与训练方法

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推进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

节选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一)《天主实义》
  《天主实义》是利玛窦最重要的一部阐释天主教义的神学、哲学作品,于1603年在京梓行。全书共八章,采用对话体,以“中士”和“西士”之间一问一答的方式,阐释了有关创世记、一神论、灵魂不灭、天堂地狱等天主教教义中最基本的观点,并对佛教和道教展开了猛烈地抨击。利氏来华时正值受佛教和外来宗教影响的王阳明的心学盛行之际,传统的儒学派和新兴学派的支持者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而利氏在其哲学、神学作品中明确表示支持中国的古典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无疑对中国思想界的这场论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翰林院翰林、虔诚的佛教徒黄辉曾经批阅过包括《天主实义》手稿在内的利氏的多部中文作品,利氏也在后来刊行的《天主实义》中专门针对黄辉提出的质疑进行了强有力的申辩。利氏是第一位对中国佛教和道教进行深入研究的西方人,并通过他的作品与佛教和道教的支持者展开辩论,促成了历史上天主教和中国佛教、道教的第一次接触和交锋。
  (二)《交友论》
  《交友论》是利玛窦独立完成的第一部中文作品。1595年,利氏居于南昌期间受到南昌学界的欢迎,与当地士绅、学者们建立了友谊,并与建安王结交,成为王爷府中的常客。利氏应建安王之请,在几天时间内,凭借记忆和手边的几部参考书写作了《交友论》,书中收集了西方学者有关友谊的76条箴言。据后来学者们的考证,《交友论》主要是根据安德烈亚什·埃博兰西斯(AndreasEborensis)所编写的西方哲人格言手册中有关友谊的格言翻译、改写而成的,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塞内加等众多西方著名哲人有关友谊的论述。①“朋友关系”是五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氏的《交友论》无疑迎合了中国学者的审美品位,引起了他们对欧洲哲学思想的兴趣。
  (三)《二十五言》
  《二十五言》是继《交友论》之后利氏的又一部纯道德伦理译著,作于1599年2月至1600年5月间,并于1605年在京梓行。这篇作品中的大部分内容源自古希腊哲学家、斯多葛派代表人物爱比克泰德(Epitteto,公元50-115)的作品《手册》(Manuale)。显然,利氏已经注意到儒学与斯多葛派学说在道德训诫方面的诸多相似之处,并试图借斯多葛派哲人的思想赢得儒士的尊敬,促成天主教在华的传播。(四)《畸人十篇》1608年初,利氏的最后一部道德伦理著作《畸人十篇》在京刊行。此时,利氏入华已二十余载,无论中文水平还是对儒学的理解都已达到很高的境界,因此“十篇”是利氏中文道德伦理著作中最成熟的一部。该书记录了利氏与七位明代士大夫和一位儒士朋友之间的对话,对话围绕着“时光易逝、死亡、生命的意义、善恶之报、希言、财富”等论题展开。利氏在“十篇”中大量引用了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塞内加和西塞罗的思想。他还通过“十篇”第一次将《伊索寓言》和菲德洛寓言中的几则故事引入中国。此外,他还向中国读者介绍了第欧根尼·拉尔修的作品《哲人言行录》中收录的几则有关芝诺和苏格拉底的故事,拉丁诗人贺拉斯的《讽刺诗集》和《歌集》中的诗句,以及希腊神话故事等。①
  事实上,利氏的哲学、神学作品在明末中国社会中产生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他的科学著作。利氏巧妙地将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与以“仁”为本的东方儒学结合起来,促成了古典西方文明和古老的东方文明在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外语教学与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5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