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乐黛云著
页数:289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011073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将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思考文字编订为16讲,主要是从宏观介绍进入新世纪跨文化研究的新的学术动向同时,以王国维、鲁迅和朱光潜等人为例,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具体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方法和路径,是一本宏观把握世界研究潮流并掌握新世纪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学术性大众读物。本书是作者将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思考文字编订为16讲,主要是从宏观介绍进入新世纪跨文化研究的新的学术动向同时,以王国维、鲁迅和朱光潜等人为例,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具体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方法和路径,是一本宏观把握世界研究潮流并掌握新世纪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学术性大众读物。
作者简介
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专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任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兼任教授、香港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跨文化之桥》、《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之路》、《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乐黛云卷》、《自然》(中、法、意大利文版)、《面向风暴》(英、德、日文版)、《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透过历史的烟尘》、《绝色霜枫》、《逝水与流光》、《四院沙滩未名湖》;编撰:《世界诗学大辞典》(合编);主编《中学西渐专题》8卷;《跨文化沟通个案丛书》14卷、《跨文化对话》集刊33卷。
本书特色
进入2l世纪,人类等到的不是和平与美好,而是更复杂的文明冲突、生态濒危、道德沦丧……以物质增殖和无限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需要反省。在新的世界价值中,中国思想可以提供怎样的视角与路径?
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关注多元共存、跨文化交往等前沿问题。《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是她最新思考的结晶,包含了她对比较文学、世界文化、中国思想前景的洞识与展望。
目录
二、为什么今天要提出新人文精神?
三、新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第三讲 后现代思潮的转型与文学研究的新平台 一、后现代思潮的转型 二、关于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三、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第四讲 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 一、何为“美国梦”?
二、何为“欧洲梦”?
三、“中国梦”可否代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五讲 关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一些思考 一、新的变化和新的思考 二、什么是世界文学?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第六讲 互动认知:以文学与科学的互动为例 一、两种认知方式 二、自然科学与人文 三、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七讲 互动认知与双向诠释 一、逻辑学认知与互动认知 二、双向诠释与作为“他者”的中国第八讲 差别与对话 一、三次中西相遇 二、差别何以重要?
三、差别共存并非互不相干 四、对话的悖论 五、对话、差异与比较文学第九讲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重构 一、我们面临的复杂局面 二、西方对当前文化危机的认识 三、中国需要真诚的文化自觉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化解文化冲突可能作出的贡献第十讲 漫议汉学与国学的交叉 一、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国学与国际汉学的渗透和交叉第十一讲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第十二讲 “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 一、“学科之死”与新的转向 二、学科之生:中国提出的第三阶段主张第十三讲 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及其初期发展(1900—1910) 一、中国比较文学从小说的翻译和研究开始 二、在古今中西的坐标上 三、审己知人,取今复古第十四讲 何时始终,何处来去:王国维的探索 一、超越新旧中西之争 二、在古今中西文化脉络中实现中国文学的转折 三、为中国文学批评开辟了新视野第十五讲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早期鲁迅 一、青年鲁迅在日本 二、“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四、跨多种文化的文学研究第十六讲 朱光潜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一、深厚的古今中西文化底蕴 二、“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 三、中西比较诗学的开山之作——《诗论》 四、阐发研究的实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