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史前时代-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

封面

作者:霍巍,王煜,吕红亮著

页数:35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0304456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通过对现有西藏考古发现资料的系统整理,本书试图从不同的层面来构建西藏高原史前史的基本构架,并将考古材料尽可能地作为复原西藏早期人类生活面貌的素材,从中窥视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作为迄今为止 部基于考古学文本书写的西藏史前史,与过去的西藏古史观相比较无疑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它摒弃了基于传统的汉藏文献进行文本书写的模式,首次以客观、直观、实证的材料对西藏史前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力求勾勒出史前人类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的基本面貌,无论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这个目的,这种研究路径和价值取向都是具有引领意义的。

本书特色

《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 卷:史前时代》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制药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和从事相关专业的初中级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人类对“世界屋脊”的开发史——学术史的回顾(1)

第一节关于西藏史前史的时空界定(1)

一、关于“西藏”的地理概念(1)

二、关于西藏“史前史”的时间概念(1)

第二节西藏史前史的研究回顾(4)

一、汉藏文献中的西藏史前史观(4)

二、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影响(5)

三、考古学的整体介入(6)

第三节近年来研究发展的新趋势(9)

一、青藏高原的古环境变迁与人类起源(9)

二、关于早期人类的生存活动方式(11)

三、考古新发现与地域史前史的重构(12)

四、跨文化比较研究(13)

第一章西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与史前文化(16)

第一节高原地理与史前文化(16)

一、突出而尴尬的地理位置(17)

二、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理单元(19)

第二节气候、环境与史前文化(21)

一、气候、环境类型与文化类型(21)

二、气候、环境特征与文化特色(28)

第三节气候变迁与史前文化(31)

一、气候变迁与文化兴衰(32)

二、气候变迁与文化变迁(34)

第四节高原动植物与史前文化(37)

一、高原植物与史前文化(37)

二、高原动物与史前文化(39)

第二章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青藏高原的狩猎采集者(44)

第一节引言(44)

第二节青藏高原旧石器的发现与研究概况(47)

第三节青藏高原更新世晚期的气候与环境(50)

第四节分子人类学的迷局(52)

一、主成分的北亚起源论(53)

二、中亚与东亚混合论(54)

三、汉藏同源论(54)

四、多重来源论(55)

第五节考古证据(58)

第六节青藏高原阿舍利工业(72)

第七节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的起源与扩散(78)

第八节总结(83)

第三章西藏高原的史前聚落与居址(89)

第一节西藏史前时期的定居聚落(89)

一、昌都卡若遗址(89)

二、拉萨曲贡遗址(97)

三、其他几处定居遗址(102)

第二节西藏史前定居聚落遗址的文化特征(109)

第三节季节性营地遗址(112)

一、加日塘遗址的发现与地理环境(112)

二、遗迹与遗物的发现情况(113)

三、遗址的性质(114)

第四节毡帐类居址(115)

第四章西藏高原的原始农业(120)

第一节高原地理环境与早期农业的关系(120)

第二节西藏史前考古发现的栽培作物(123)

第三节粟的种植与传播(126)

第四节传统的确立:青稞的发现及其意义(130)

第五节西藏史前考古发现的农业工具(133)

第六节对西藏原始农业水平的基本评价(138)

第五章西藏高原的史前游牧经济与文化(142)

第一节史前游牧业的起源(142)

第二节史前游牧经济的基本面貌(149)

第三节移动与迁徙(161)

第四节游牧民族的定居聚落与都邑(164)

第六章西藏高原史前墓葬与精神信仰(174)

第一节生与死:居址与墓葬(174)

一、事死如生:石居与石葬(174)

二、隔绝生死:居与葬的远离(178)

第二节辟凶趋吉:殉祭与压胜(181)

一、殉祭(181)

二、厌胜(187)

三、殉祭与厌胜的统一(194)

第三节身体与灵魂:葬式及其意义(196)

一、屈肢葬(196)

二、二次葬或解尸葬(203)

第七章西藏早期金属器和“早期金属时代”(210)

第一节西藏早期金属器的研究回顾(210)

第二节考古发现的西藏早期金属器(212)

第三节西藏早期金属器的基本特征(222)

第四节西藏早期金属器与周边文化之间的联系(224)

第八章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239)

第一节石器时代的交换与贸易(239)

一、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宝贝(239)

二、西藏史前玉器的发现及其西传(241)

三、麦类作物的东渐(245)

第二节早期金属时代的交通与贸易(246)

一、文献所见高原各部之间的征服与贸易(247)

二、考古材料所提供的物证(249)

第三节史前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与交通路线(265)

一、交通工具(265)

二、交通设施(268)

三、交通路线(270)

第九章西藏史前艺术(273)

第一节陶器艺术(273)

一、西藏高原史前时期的陶器(273)

二、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280)

三、陶器艺术与精神信仰(284)

第二节岩画艺术(286)

一、西藏高原史前时期的岩画(287)

二、岩画的主要内容和风格(289)

三、岩画艺术与精神信仰(294)

第三节大石遗迹(301)

一、西藏高原考古发现的大石遗迹(301)

二、大石遗迹与精神信仰(308)

第四节西藏史前艺术的总体特点(312)

第十章结语:高原史前史的重建(315)

第一节基于考古学的文本书写(315)

第二节西藏史前史的重构(318)

第三节未来的研究展望(322)

参考文献(326)

索引(350)

后记(355)

节选

这片土地曾经为象雄十八位国王所统治”。在敦煌古藏文文书P.T.1287“赞普传记”中,提到松赞干布时与象雄联姻,将其妹赞蒙赛玛嘎嫁给象雄王李迷夏为妃,赞蒙赛玛嘎所居地名也正是“穹隆堡寨”(khyung lung)。古代象雄亦即汉文史料中记载的“羊同国”,以畜牧业为其主要生业方式。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最终确认考古发现的这处遗址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穹隆银城,但根据遗址中出土遗物的年代均早于佛教化的古格王国早期、与象雄王国灭亡下限的年代范围大致吻合、墓地中有高等级的大型石丘墓葬等情况推测,至少可以肯定其属于象雄王国时代统治阶级的一处具有“王庭”性质的大型聚落,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发现的大型游牧文化聚落具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游牧民族同样具有规模不同、等级有别的各种类型的定居聚落,这是将来中国边疆考古和民族考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就现有发现来看,早期游牧文化聚落的情况十分复杂,它们当中既有冬季营地、夏季营地这样根据不同季节形成的定居、半定居或临时性营地的区别,也有用石头、日光砖等材料砌成的永久性建筑物和毡帐式住所的不同。从等级制度而论,一般性的居民聚落以密集排列、布局有序的地表石围圈(当中既有方形,也有圆形)作为表征,也有开凿在山崖当中的洞穴式居址。作为各级统治中心的“王庭”、 “牙帐”一类的大型聚落在布局与结构上则更为复杂,往往建筑在高起的石台或者地势险要的山腰或山顶处,有浓厚军事色彩的护墙围垣相环绕,有的还设有暗道相通。高等级的大型聚落之中,除生活区外还有祭祀区的存在,游牧民族“祭天”、 “祭神山”之类的活动很有可能与之有关。不同等级与规格的石丘墓和独石、列石、石围圈、石围框等大石遗址往往分布在聚落的附近,将死者的埋葬与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合为一体。

越是复杂化的游牧社会,这类大型聚落的社会功能也就越是复杂。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吐蕃历史文书显示,吐蕃赞普夏季与冬季各有巡游,其“牙帐”分设于不同的地点。如P.T.1288“大事记年”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条载:“赞普初夏驻于‘帕登木’谷,仲夏迁至孙波河。于‘董噶’之鹦鹉谷,由噶尔·赞聂多布、钦陵赞卓(均为禄东赞之子)二人集会议盟,行牧区大料集。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史前时代-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5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