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育宝,强小安著
页数:305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41490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文在系统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和集聚发展规律、总结国际国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果和典型国家(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西部最大内陆港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规律和国际港务区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中国内陆港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及其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
王育宝,男,汉族,陕西乾县人,1968年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7年从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出站。2009年3月,国家公派加拿大萨省大学经济学系访问学者1年。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低碳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咨询工作。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民盟陕西省委科技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经济研究中心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秘书,中德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培训教授。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多项。在《统计研究》、《中国软科学》、《资源科学》、《国际金融研究》、《投资研究》等公开发表论文55篇,被《高等学报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复印或转载多篇。出版专著1部。多次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科学技术奖。强晓安,男,汉族,西安市长安区人,1964年生,中共党员。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审计师、注册审计师。历任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区]计划局局长,西安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西安市经营城市办公室副主任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正局级)、主任。在《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人文杂志》等发表文章近10篇。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等的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李钊,男,汉族,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书特色
本文在系统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和集聚发展规律、总结国际国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果和典型国家(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西部最大内陆港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规律和国际港务区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中国内陆港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及其保障措施。
目录
1.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概念-
1.1.1 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1.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1.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综述
1.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1.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理研究
1.2.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研究
1.3 中国内陆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紧迫性分析
1.3.1 内陆港区的内涵、特征和作用
1.3.2 中国内陆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2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原因理论
2.1.1 规模经济理论
2.1.2 交易费用理论
2.1.3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区位选择理论
2.2.1 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2.2.2 产业区与新产业区理论
2.2.3 新经济地理理论
2.3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理论
……
第3章国外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经验
第4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第5章陕西省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第6章西安国际港务区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第7章西安国际港务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
第8章西安国际港务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制及模式
第9章西安国际港务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10章西安国际港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路径和保障措施
第11章基本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