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崔建国
页数:452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222428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城市供水水源为主要对象,研究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全书从水资源自然属性及其危机状况入手,明确了城市水资源的基本内涵;本着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思想,提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论述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技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介绍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海水利用、以及含h2s水、高硬度水、高盐度水、高硫酸盐水等其他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技术;从水资源的能源属性出发,建立了水资源的能源利用概念,论述了工业废热水利用、污水热源利用、地下水冷能利用、地热能利用等水的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评价方法。最后,从水量、水质和能量角度论述了水源地保护工程技术,提出了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及其评价方法。
《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可供从事节水、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水源保护工程、能源利用工程等技术、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崔建国,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系主任、教授, 1986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同年留校任教。1988年至1991年于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环境水文地质。2008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方向为光催化与光电催化水处理。
多年来,在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处理、给排水系统优化等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10余门课程的教学,曾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参加),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加)。曾荣获“山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为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教学科研之余,积极承担给排水工程的设计项目,先后主持完成山西省重点工程——“山西高校新校区项目配套晋中市天湖水厂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规模4万m3/d),主持完成“山西省寿阳县滨河水厂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规模4万m3/d),3座县级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1至2万m3/d)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以及其他30余项给排水工程项目的设计。通过这些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2002年,在我国节水专家崔玉川教授的带领下,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节水手册——《城市与工业节约用水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作为作者之一,本人编写了20万字,使写作能力得以提高;作为副主编,本人统筹了该书的大纲和大部分章节与内容,使我的统筹组织能力得到锻炼。特别是通过自己主编《高级水化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专著,使我的编写与统筹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同年,本人还参与了由清华大学李广贺教授主编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该书是我国首次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列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后的第一部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这使我在教材领域领略到了著作的编写规格与要求。2010年3月,又对2002年出版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教材进行修订,体会了知识更新与教材更新的相互协调。
此外,多年来结合研究生课题,开展了有关水资源高效利用、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与设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供水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污水处理厂优化调度、水源污染防护及环境修复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更深刻也领悟了给排水系统与节约用水关系,这为编写好该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特色
《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城市供水水源为主要对象,研究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全书从水资源自然属性及其危机状况入手,明确了城市水资源的基本内涵;本着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思想,提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论述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技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介绍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海水利用、以及含h2s水、高硬度水、高盐度水、高硫酸盐水等其他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技术;从水资源的能源属性出发,建立了水资源的能源利用概念,论述了工业废热水利用、污水热源利用、地下水冷能利用、地热能利用等水的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评价方法。最后,从水量、水质和能量角度论述了水源地保护工程技术,提出了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及其评价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节水、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能源利用工程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水资源
第一节水资源的涵义及特性
一、水资源涵义
二、水资源特性
三、水资源分类
第二节自然界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一、自然界水的组成
二、水的自然循环与水量平衡
三、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变迁
第三节中国水资源危机
一、基本状况及水资源分布特点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三、水资源面临的挑战
四、中国水资源战略
参考文献
第二章城市水资源
第一节城市水资源的涵义
一、城市水资源的概念
二、城市水资源的类型
三、城市水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城市水资源利用
一、城市供水对水资源的要求
二、城市水资源利用方式与特点
三、城市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四、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章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第一节地下水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一、地下水资源分类
二、地下水资源特征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评价
一、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三、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四、地下水水质评价
第三节地下水水源地选定
一、地下水水源地类型
二、水源地的选定方法
第四节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合理布置
一、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种类及适用条件
二、取水井的平面布置
三、取水井的垂向布局
第五节井群系统设计
一、井数和井间距确定
二、开采井的水力计算
三、井群系统的设计步骤
第六节井群联络系统的水力平衡
一、井群联络
二、井群联络系统水力平衡原理
三、井群联络系统水力平衡计算步骤
四、井群联络系统水力平衡计算实例
参考文献
第四章地表水的合理利用
第一节地表水的利用条件
一、河流的利用条件
二、湖泊和水库的利用条件
三、海水的利用条件
第二节地表水资源评价
一、水资源分区
二、降水量分析计算
三、单站径流量的分析计算
四、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第三节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合理选用
一、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二、取水口位置选择
第四节既有水利设施改造取水工程
一、水利设施的运行状况
二、既有水利设施改造的原则
三、既有水利设施改造取水实例
参考文献
第五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运用
第一节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方式与目标
一、联合运用的方式
二、联合运用的目标
三、联合运用的条件
四、联合运用的意义
第二节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模型和技术方法
一、联合运用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二、联合运用模型分类
三、多水源多目标联合调度管理模型
四、分解协调优化方法
五、耦合模拟模型
第三节联合运用技术应用实例
一、联合运用的条件
二、水源条件
三、联合调度的必要性
四、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第六章跨流域调水工程
第一节跨流域调水的作用与特点
一、调水工程的概念
二、调水工程的分类
三、跨流域调水的作用和意义
四、跨流域调水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跨流域调水的工程特征
一、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
二、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现状
三、南水北调工程
四、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
五、山西大水网工程
第三节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二、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七章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第一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方式
一、污水再生水的类型
二、污水再生利用途径
三、污水再生利用系统
第二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水质
一、污水处理的目标与水质
二、回用水水质的基本要求
三、污水再生利用的水质标准
第三节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
一、污水处理方法分类
二、污水处理的级别
三、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物化技术
四、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生化技术
五、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艺
六、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处理厂
参考文献
第八章海水利用
第一节海水水质特征与保护
一、海水的主要成分
二、海水水质标准
三、海水污染防治
第二节海水取水工程
一、取水方式
二、海水取水构筑物
三、输水与排水
第三节海水直接利用
一、直接利用范围
二、直接利用方法
第四节海水淡化技术
一、海水淡化目标
二、海水蒸馏淡化技术
三、海水反渗透淡化技术
四、海水电渗析淡化技术
五、海水冷冻淡化技术
第五节海水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海水对构筑物及设备的危害
二、海水用水系统防腐
三、海水用水系统阻垢
四、海生物防治
五、海水的热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第九章几种低质水资源利用
第一节概述
一、低质水资源的概念
二、低质水资源的范畴
三、低质水资源的特点
四、低质水资源利用的意义
第二节低质水资源的储存与分布
一、高盐度水的储存与分布
二、高硬度水的储存与分布
三、含h2s水的储存与分布
四、高硫酸盐水的储存与分布
五、低质水资源量计算
第三节低质水资源开发技术
一、低质水的开发利用途径
二、构筑物的选择及设备保护
三、低质水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第四节低质水源处理
一、高盐度水的处理
二、高硬度水的处理
三、含h2s水的处理
四、高硫酸盐水的处理
五、受污染地表水处理
六、受污染地下水处理
参考文献
第十章水资源的能源利用
第一节概述
一、水源与能源
二、能源利用的途径
第二节工业废热水利用
一、工业废热水的产生
二、工业废热水的能源特点
三、工业废热水的能源利用
第三节污水热源利用
一、污水热量的产生
二、污水热源的特点
三、污水热能利用
第四节地下水冷能利用
一、地下水冷能利用原理
二、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
三、地下水冷源循环利用方法
第五节地热能利用
一、地热能的产生
二、地热的储存与分布
三、地热能的资源评价
四、地热能的利用技术
五、地热能的保护与管理
第六节能源利用的效益评价
一、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评估的作用与意义
二、水资源能效评估指标体系
三、能效评估方法
四、提高水资源利用能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城市供水水源保护
第一节水源保护的意义
一、水源保护的涵义
二、水源保护的作用
三、水源保护的范围
第二节水源污染及评价
一、水污染类型
二、水污染作用过程
三、水源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水源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一、水源保护的原则和步骤
二、水源保护区划分
三、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四、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五、水源保护措施
第四节水源保护工程
一、水源地水量保护工程
二、水源地水质保护工程
三、能源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安全评价
第一节安全评价的意义
一、城市污水水质特征
二、工业废水水质特征
三、水污染物的危害
四、安全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第二节用水的安全性分析
一、用水的安全评价领域
二、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用水的安全性评价
一、风险评价基本概念
二、风险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健康风险评价模式
第四节不同水资源利用的安全评价
一、地下水资源健康安全评价
二、地表水资源健康安全评价
三、再生回用水的安全风险评价
四、低质水的安全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