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嘉璐著
页数:29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571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者立足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现实需求出发,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发展方略建言献策。面对多元化理论与一元化理论在全球的博弈,以及一元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一系列不安定因素,作者近年来致力于为不同文明间的和平对话而奔波。作者认为,通过对话,可以增进了解,消除偏见,互相学习,避免冲突,逐渐克服现代化以来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并在更高的层次上综合出人类的新文明,为人类开启天下太平的未来。
作者简介
许嘉璐,1937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民进成员,1959年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大学文化,教授。1954年至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9年至198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 、教研室主任。1987年至1994年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届政协副主席。1992年12月当选为民进第九届中央副主席、兼议政调研部部长。1994年4月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1997年11月当选为民进第十届中央主席。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9年7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2002年12月当选为民进第十一届中央主席。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是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1995年3月辞),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常委。长期从事训诂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学术著作及工具书多部,主持完成《文白对照十三经》、《文白对照诸子集成》、《二十四史全译》等大型文化工程及国家863项目“中文信息处理应用基础研究”。目前主持“中文信息处理”后续工程项目以及《二十四史今注》的编辑与出版。1986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本书特色
“未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文化久衰之后,保存原来的基础的主力仅剩为散布于村村寨寨、街头巷尾,缺乏话语权的寻常百姓家,而“有学问”者之不理解、不给力,甚至不学而反对者依然大量存在着。
中华民族屈辱百余年,中华文化也屈辱了百余年。这是自然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的概念。民族兴则文化兴,文化兴则民族兴。反之亦然。从相反的方面看,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也就是先灭其文化。这是一切黩武者共同的经验,而近代殖民者尤擅于此,至今还在使用着。“去中国化”的声音和行为,不过是其变种而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暂时之不“达”,实属必然。
目录
癸巳祭黄帝文
甲午祭黄帝文
“一体”与“两翼”
认识一下儒家经典
突出核心“叶落归根”
汲取儒学精髓突出“仁”的理念
当今世界需要儒释道融合理念
从人文性、积极性到神圣性:儒释道相融之因缘
中医养生:中华文化之一翼
体验现实超越现实:中医养生与中国理想
茶文化:中华文化之一翼
真实影像:中华文化传播之翼
文化战略论说
发掘传统文化瑰宝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影响中国未来的系列讲话
经济,文化与富强:重温古代圣贤
文化的多元和中华文化特质
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历史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办好尼山书院争做文化首善之区
如何做好秘书工作
语言与文化
语言功能的现代阐释
弘扬汉字艺术振兴中华文化
让汉字艺术活在华人心里
让汉字在继承中发展
汉语桥中国梦
诗词中国
两岸四地文化共建
文化发展需要方略两岸四地齐心研究
中华文化需要在坚持中创新
携手传承儒学共促和平繁荣
文化是海峡两岸金刚不坏的纽带
用民间文化书写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弘扬中华味道
弘扬中华文化两岸儒商须联手
中华文化建设散论
中华文化源头之具茨山文化的研究
弘扬章太炎先生的精神
纪念伯驹先生坚守民族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民族精神
关于父亲节、母亲节与双亲节的思考
传承许慎文化促进漯河文化创新发展
爱心城市从“心”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