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世界电影史:第二卷

封面

作者:(英)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主编

页数:520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3091110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有声电影、片厂时代、类型电影、关涉现实、民族电影、战后世界电影等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电影获得声音 ; 好莱坞: 片厂体系的胜利 ; 审查与自律等。

本书特色

★关于牛津大学出版社《世界电影史》的相关评论

“全球电影史著作。”

“一本重要的电影史指南”

——《电影》(Flicks)

★“本书内容周详精微……覆盖了国际电影制作的每个侧面——从明星的塑造到技术的改进,面面俱到。”

——《洛杉矶每日新闻报》(LA Daily News)

★“说到文本流光溢彩、既广博又庄严的电影史著作,那就非《牛津世界电影史》莫属了。”

——《独立报》(Independent)

★“《牛津世界电影史》令我爱不释手……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信息的渴求……文笔犀利的人物特写突出了国际电影界的几乎所有重要人物……简言之,对任何影迷来说,这本精彩大气的书都应该是自己图书室里不可多得的收藏。”

——《纽瓦克星报》(Newark Star Ledger)

★“杰弗里·诺维尔一史密斯的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编辑组织井然有序的典范,其中,八十多位供稿人的文章被整理成一部错落有致、信息广博的电影史著。”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这是一本精彩杰作,一部在学术水平和知识广博性方面都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

——《印度邮报》(India Mail)

目录

第二卷 有声电影(1930-1960)

导言

有声电影

电影获得声音

音响技术的传播问题

影院革命

片厂内的调整

结论

特别人物介绍

约瑟夫.P.马克斯菲尔德

约瑟夫·冯·斯坦伯格

片厂时代

好菜坞:片厂体系的胜利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电影业

20世纪30年代的片厂管理

20世纪30年代的片厂电影制作

进入20世纪40年代:战争迫近

战争繁荣期

特别人物介绍

贝蒂·戴维丝

朱迪·加兰

英格丽·褒曼

威廉·卡梅隆·曼泽斯

审查与自律

电影审查的起源

好莱坞与自律

进入“二战”及战后

特别人物介绍

威尔·海斯

玛琳·黛德丽

莫里斯·雪佛莱

音乐之声

1926-1935年的各种不同创新

试验音轨

“说话片

动画片和歌舞片

斯坦纳、科恩戈尔德和其他人

朝1960年发展的新潮流

好莱坞内外的创新

特别人物介绍

马克斯·奥菲尔斯

……

类型电影

关涉现实

民族电影

战后世界电影

节选

  《世界电影史(第二卷)》:
  1933年的最初几个月是电影业最不景气的时期。许多片厂面临破产,而海斯却主张,要处理这场危机,不仅仅需要经济行动。他提出,只有更严格地实施守则,才能获得公众的同情,击退联邦干预的压力。他说服委员会签署了一份《目标重申书》(Reaffirmation of Objectives),承认“瓦解的影响”威胁到“制片标准、质量标准、商业实践标准”,并请求他们维持“更高的商业标准”。这份“重申书”成为海斯重新组织SRC的工具。SRC通信的语气改变了:正如一位片厂管理人员对其制片人解释的那样,“在此之前,我们被告知‘建议如何如何’,但最近收到的信都明确陈述:‘这是不能容许的’,或者采用某种同样坚决的措辞。”布林抛开其他工作,一门心思扑在行业自律上,向各电影公司证明自己发挥了作用,因为他能做温盖特显然无法做到的事情:为片厂在运用守则时碰到的问题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从而保护它们的投资。从1933年8月起,SRC实际上是由他管理的。
  布林也跟奎格利和其他著名的天主教徒时常保持秘密通信,试图让天主教会主教团加入进来,以显示天主教的文化自信。到1933年11月,他们说服天主教的主教们成立一个电影审查主教委员会(Episcopal Committee on Motion Pictures).1934年4月,该委员会宣布将恢复建立道德审查会(Legion of Decency),其成员将签署一份保证书,发誓“远离所有违反礼仪和基督教道德的电影”。这个审查会并非公众情感的自发表达。其活动都经过巧妙协调,且目标明确:通过现有机制,有效地实施《制片守则》。表面上,审查会的主要武器是运用经济手段,威胁抵制某些电影或影剧院,但它真正的力量在于它制造舆论的能力。它的目的是胁迫制片人,而不是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为了将审查会与MPRC区分开来,表明主教们“不打算也不希望告诉电影界人士如何管理自己的业务”,它将守则的实施问题与电影业的商业实践如买片花等问题分开,这一点对它的成功至关重要。道德审查会大获全胜。6月,MPPDA委员会修订了《统一阐释决议》,SRC更名为电影审查委员会(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由布林担任主管,并增加了工作人员。制片人组成的陪审团解散了,使得向MPPDA委员会投诉成为质疑布林裁决的唯一机制。获得PCA批准的影片都将盖上一个印章,在每一份拷贝上显示出来。所有会员公司都同意不配销或发行没有证书的电影。根据惩罚条款,违反新决议将被处以两万五千美元的罚金。
  考虑到公众对这场运动的关注,电影业做出赎罪的表现最符合自己的利益。该行业的宣传强调了1934年危机的严重性,目的是在SRC无法控制电影生产的“从前”与PCA的“自律”真正生效的现在之间画一条分界线。对公开悔罪行为的需要产生的一个结果是SRC逐步实施《制片守则》的历史被隐藏在更夸张的说明后面。如此夸张的直接目的与其说是奉承天主教徒(尽管道德审查会仍然对PCA影响巨大),不如说是挫败那些仍然要求联邦政府规范电影业的人。然而,事实上布林到3月就基本上赢得了这场内部战斗,当时大多数片厂都明确表示“愿意做正确的事情”。只有华纳还需要协调,它一直是大片厂中对守则和MPPDA态度最执拗的。随着协议在7月中旬实施,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就跟1933年3月一样,许多电影停止发行,大规模重建开始了,其中最有名的是梅·韦斯特将那部《这不是罪恶》(It Ain’t no Sin)改为《90年代的美女》(Belle of the Nineties;1934)。接着,许多正在上映的电影不等发行周期结束就收回了:在接下来几年中,当各公司打算发行其他影片时,有更多的电影在申请许可证时遭拒。1934年初,电影生产策略也在另一个重要方面发生了巨变。好莱坞改编高预算文学经典和历史传记的风潮直接产生于电影业公关的需要。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世界电影史:第二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47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