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讴
页数:191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ISBN:97878013071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了探求佛法真理,玄奘能以卑微姿态藐视大唐的出国禁令。公元629年,他不太风光的偷渡出境,公元645年他携带657部“真经”十分风光地返抵长安。这部文化游记《大唐西域记》多次激发起作者张讴考察玄奘之路的冲动,踏上了这条神圣之路用镜头记录了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
作者简介
张讴:现为中央电视台驻印度首席记者,大众传播学硕士。1982年8月起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纪录片组组长。代表作有纪录片《两位百岁老人》、《地球村民》等。1991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了大型纪录片《草原丝绸之路》,1991年参与并编导了《香港沧桑》。出版有《世界电视史话》、《流动的旋律》(诗集)、《感情的时间》(诗集),编译有《二十世纪世界女诗人作品选》、《电视符号与电视文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电视宣传与政治暴力》等20余篇。
本书特色
一部《大唐西域记》不仅记述了玄奘亲历的110国和得自传闻的28城邦,也是玄奘孤独心灵俯瞰尘世的记录。中央电视台驻印度首席记者重走取经路与玄奘同行探索古老文明,用镜头记录了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其间夹杂着一串从唐朝走出来的脚印,记录了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
目录
踏上摹丝路古道
寺庙和商旅客栈是一回事
航拍帕米尔高原
布哈拉与撒马尔罕
咸海是中亚环境恶化的缩影
十字路口上的中亚
佛教故里香火稀
圣城瓦伦纳西没有古迹
佛陀的家乡——迦毗罗卫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
朝圣路上见闻记
在菩提伽耶恍然大悟
大菩提树生病了
法轮初转鹿野苑
舍卫城里的佛影
吠舍离——佛陀的最后背影
寻找七叶窟
涅槃之地的疑问
曲女城之辩
那烂陀寺——西天取经之地
清净的憍赏弥
我所见到佛舍利
叩拜阿旃陀
理解犍陀罗艺术的最佳位置
白沙瓦目击阿富汗文物走私
走进喀布尔
在新世纪目睹大佛的毁灭
探访少林功夫的源头
香料大国揭密
西海岸有座中国城
印度人眼里的佛教
节选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
我们随便进入了一个绿洲,想看一看古代商队后代们的生活。长者用面包和盐来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是丝绸之路的遗风。他们在这里过着安静、淳朴的生活。屋子是用土坯垒起来的,梁椽也是就地取材。渠中流淌着清澈甘冽的泉水,远比电视广告中的画面更诱人。周围沙漠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基本上还保持着一百年前的生活习惯。他们拿出了最好的食品招待我们,每个人可以得到两片黄瓜、三片西红柿,和一碗羊肉汤泡馕。馕可以随便吃,把馕泡在水里,再撒些盐,也可以吃饱。这里的一位长者告诉我,他的先祖主要从事长途贩运。从中国哈密走到这里时,传说另一个绿洲里出现了瘟疫,他们没敢往前走,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在中亚找寻汗血宝马
出了帕米尔就是中亚。中亚的四邻都是古老文明中心,所以这块地方就成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汇处,一个永远的十字路口。翻看历史就会发现,中亚早期历史上的一个个王朝,如同短暂的龙卷风,以自我为中心嚣张一阵子,最后无一例外地瘫倒在沙漠中。直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进入中亚后,中亚才逐渐有了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玄奘路过这里时似乎行色匆匆,对这里屹立的两座古城———布哈拉与撒马尔罕都着墨不多。不过在玄奘进入西域时,中国与西域已经有了至少8个多世纪的交往。从土库曼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我们经常听到当地人讲起两种动物,一种是中国的蚕,另一种就是西域的马。我们参观土库曼斯坦的科莫索尔养马场时,这里的主人就津津乐道地说着中国的皇帝如何喜欢他们的“天马”。他嘴中的天马的确不同凡响,优雅高贵,栗色的毛如同缎子一样柔和明亮。不过当记者询问这种马是否就是中国古书上描述的汗血宝马时,马场主人说,他平生只见过一次肩膀部位流汗血的马,但是这匹马很快就死了。
走近巴米扬大佛
玄奘当年经过的地方中,巴米扬算是近年来最扬名的一个了,可悲的是这却是与一场震惊世界的文化灾难联系在一起的。记者踏上巴米扬的土地是2002年,美国向塔利班动武,促成了记者的阿富汗之行。
从飞机上看,阿富汗是绵延起伏的荒凉丘陵,星星点点的绿洲里挤满了蜂窝般的土坯房。河流从一个绿洲流出来,只泛起一道光波就蒸发在了沙石里,让远方的树苦苦等待。在喀布尔市里,人们从战争废墟边缘匆匆走过,好像这些与他们毫无关系。
然而这里,阿富汗,就是曾经仅次于印度比哈尔邦的第二大佛教中心。贾拉拉巴德、马扎里沙里夫,这些由于美军轰炸而为世人熟知的地方,都曾是佛教圣地。玄奘从中亚进入阿富汗境内后,他的行走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身感当时的佛教已经相当衰微,他不时感叹:“伽蓝虽多,僧徒寡少”;“庭宇寂寥,绝无僧侣”。不过山崖上有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巨大佛像的巴米扬还是给了玄奘莫大的惊喜,大佛在他笔下是“金色晃曜,宝饰焕烂”的辉煌。但等到记者拜访这里时,巴米扬佛像群已是一片凄凉,石窟里是佛像的残骸,散落在窟外的碎石和黄土块应该是大佛的“尸体”。几块塑料布盖在上面,上面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字样。附近殿堂的佛龛内都是一个个空位。山壁上的石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地方,现在有600多位阿富汗难民栖息在这里。
徜徉那烂陀寺感受玄奘功绩
玄奘从阿富汗继续西行就进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在这两地他曾到过多处佛教中心,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圣地、佛教造像水平达到最高峰的塔克西拉和印度境内的鹿野苑与菩提伽耶,这些地方记者在2000年5月有幸成为驻印度记者后都曾陆续地拜访过,不过在这其中印象最深,也是必须要提到的就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他取得真经的西天———印度的那烂陀寺。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是公元630年。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公元5世纪笈多国王在这里兴建了佛教学院,不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文,还教授婆罗门教和吠陀文献以及哲学、天文学等科目。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期,玄奘在这里阅读、通晓了各类经论。但他仍不满足,曾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诸国云游六年,最后又回到寺里,成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据说当时有一婆罗门自恃才学过人竟然向那烂陀寺叫板,宣称寺中无人能驳倒他的观点。为了维护那烂陀寺的佛学地位,玄奘挺身而出,与那个婆罗门辩论,不过半晌,婆罗门就低头认输。围观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国和尚能讲一口流利的梵语,一下子就敬佩了三分。到了玄奘随口旁征博引时,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玄奘从此名声大震。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辩论会为玄奘带来了更大荣誉,但他谢绝了各国的邀请,毅然携带着675部佛经起程回国。












玄奘撰著 [唐](-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24/20241106/1/B942333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