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1840-1949-中国近现代史

封面

作者:马陵合,主编

页数:257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072435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中国近代史分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目录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二、天京变乱与太平天国后期的变革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战争爆发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二、战争再起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第四节 国门洞开后的中国社会
一、不平等条约与中国社会变化
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三、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兴起

第二章 洋务运动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一节 从求强到求富的洋务运动
一、军事工业的兴办与军事制度的改革
二、民用工业的发展
三、商办企业的初步发展与新阶级力量的出现
四、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二节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
一、英俄入侵西南和西北边疆
二、美、日对台湾的侵略
三、中法战争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
一、日本挑起侵华战争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三、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第三章 瓜分狂潮与救亡图存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一、“三国干涉还辽”与《中俄密约》
二、瓜分狂潮
第二节 戊戌维新运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三、“百日维新”的失败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二、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斗争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四章 清末“新政”与民主革命
第一节 清末“新政”
一、“新政”的启动
二、“新政”的内容
三、对“新政”的评价
第二节 清政府仿行宪政
一、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二、宪政改革的启动
三、政治制度的变革
四、立宪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三、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第四节 辛亥革命爆发与清廷覆亡
一、武昌起义和各地光复
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三、南北议和与政府北迁
第五节 晚清社会概貌
一、人口与家庭
二、社会组织
三、社会风尚

第五章 民主政体危机与革命新曙光
第一节 民主政体的名存实亡
一、二次革命
二、袁世凯独裁统治
第二节 “洪完帝制”与军阀政治
一、袁世凯称帝与护国运动
二、动荡纷争的军阀政治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二、五四运动
第四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
三、国民革命的兴衰
第五节 北京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一、新型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教育文化的发展

第六章 国共对峙与抗日救亡运动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内部整合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改组
二、国民党从形式上完成全国统一
三、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与“革命外交”
一、训政制度的确立
二、财经体制的改革
三、改订新约与“革命外交”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二、土地革命的开展
三、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第四节 日本侵华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
一、日本开始武装侵略中国
二、华北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西安事变与中国政局的重大转折

第七章 八年抗战与战时经济文化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一、“七七”事变和平津失守
二、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四、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一、汪精卫叛国投敌
二、国民党加强专制统治
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场
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三、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四、中国战场的战略大反攻
第四节 战时经济与文化
一、国统区的统制经济
二、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三、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

第八章 国民党政权崩溃与新中国诞生
第一节 战后的国内政局
一、国民党受降与接管沦陷区
二、国共和谈
第二节 国民党反共内战的失败与新中国的建立
一、国民党政权政治经济危机
二、国民党军事上的崩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第三节 社会概貌
一、人口与家庭
二、社会组织
三、社会风尚

节选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  江苏咨议局是国会请愿活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1909年10月,江苏咨议局开幕后,通过《联合各省请愿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案》,并派人联络各省咨议局,请派代表到上海会商请愿问题。11月,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苏等16各省咨议局代表到沪,召开各省咨议局联合大会,商议请愿办法,推定进京代表。12月,16省请愿代表到京,组织“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他们一方面请直隶议员孙洪伊领衔署名,向都察院呈递请愿书;另一方面遍谒当道,恳切陈请,“期以一年之内,召集国会”。当时京师政、学各界积极响应,各省舆论也广为声援,甚至部分疆臣亦奏请俯顺舆情速开国会。然而,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廷不为所动。次年1月,清廷对国会请愿的要求谕令嘉奖,但不允所请,仍维持九年预备立宪原案。第一次国会请愿活动受挫。  各省咨议局进京请愿代表闻悉上谕,并不退缩,决心继续努力,扩大请愿运动声势。他们改“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为“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拟于北京设立总部,各省及海外各埠设立支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同时组织“各省咨议局联合会”,联络国内各行各业代表及海外侨民代表,分别上书,广为声援。1910年5月,各省咨议局代表联合各省政团、商会及海外侨民代表,组织“国会请愿代表团”推举孙洪伊等10人为职员,发起第二次请愿活动。6月各方请愿代表齐集北京,议定请愿程序,依次向都察院呈递十份请愿书。请愿集团及领衔人计有:直隶咨议局议员代表孙洪伊,直省商会代表沈懋昭,苏州及上海商会代表杭祖良,南洋中华商会代表陆乃翔,直省教育会代表雷奋,直省政治团体代表余德元,直省绅民及旗籍绅民代表李长生、文耀,东三省绅民代表乔占九等。十封请愿书上列名者共150人,代表范围甚为广泛。然而,清廷对此次请愿仍无动于衷。6月27日谕示请愿代表:“必须俟九年后筹备完全,方可议开国会”,并令“不得再行渎请”。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1840-1949-中国近现代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4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