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德高
页数:29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0304423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价:原理、方法与实践》可以作为化学品管理、生态保护、环境健康、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科研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适用于高等院校环境、生态以及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价:原理、方法与实践》使用的研究方法对于其他污染物的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目录
目录
第1章 环境风险评价发展1
1.1 风险评价的定义1
1.2 环境风险评价的定义1
1.3 风险管理过程2
1.4 风险表达和认知2
1.5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化学品管理和风险评价的发展3
1.5.1 美国工业化学品管理发展3
1.5.2 加拿大工业化学品管理发展6
1.5.3 欧盟工业化学品管理发展8
1.5.4 国际组织化学品管理10
1.6 我国化学品管理的发展11
1.6.1 化学品管理机构11
1.6.2 有关化学品管理的国家法律12
1.6.3 化学品国际公约13
1.7 我国化学品风险评价的发展13
1.7.1 我国化学品的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发展13
1.7.2 我国新兴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价发展14
第2章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16
2.1 风险评价概述17
2.2 危害性评估17
2.3 剂量-效应关系评估19
2.3.1 剂量-效应关系定义19
2.3.2 有阈值化学物质安全值评估19
2.3.3 无阈值化学物质剂量-效应关系评估25
2.3.4 预期寿命损失评价法28
2.4 暴露评价28
2.4.1 污染源的描述和暴露人群分析28
2.4.2 暴露途径分析28
2.4.3 估算暴露浓度29
2.4.4 综合暴露量分析29
2.4.5 暴露量计算30
2.5 风险分析32
2.5.1 定性估算32
2.5.2 定量估算与表达有害因子的风险大小32
2.5.3 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33
2.5.4 敏感度分析36
2.5.5 多种物质的暴露风险分析36
参考文献38
第3章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40
3.1 生态风险评价步骤40
3.2 生态风险评价终点42
3.3 个体水平上的生态风险评价42
3.4 生态风险表征43
3.4.1 商值法43
3.4.2 概率法44
3.4.3 物种敏感性分析47
3.5 不确定性分析48
参考文献50
第4章 氯系阻燃剂得克隆的职业暴露风险评价53
4.1 得克隆简介53
4.2 环境分布和污染来源54
4.3 研究地点和人群概况分析56
4.4 得克隆危害性评估57
4.5 得克隆剂量-效应关系57
4.6 暴露量评估58
4.6.1 暴露数据的获取58
4.6.2 暴露假设63
4.6.3 人体通过呼吸暴露剂量63
4.6.4 人体通过皮肤接触土壤暴露剂量64
4.6.5 人体通过饮食摄入65
4.7 风险分析65
4.8 不确定性分析66
4.9 敏感性分析67
参考文献68
第5章 有机氯农药硫丹的职业暴露风险评价72
5.1 硫丹简介72
5.2 环境分布和污染来源74
5.3 研究地点和人群概况分析74
5.4 危害性评估75
5.4.1 急性毒性75
5.4.2 亚急性毒性75
5.4.3 慢性毒性75
5.4.4 影响水生生物76
5.4.5 影响蛋白质代谢76
5.4.6 母婴传播76
5.4.7 硫丹基因毒理76
5.5 硫丹剂量-效应关系76
5.6 暴露量评估77
5.6.1 暴露数据的获取77
5.6.2 暴露假设81
5.6.3 人体通过呼吸暴露剂量82
5.6.4 人体通过皮肤接触土壤暴露剂量82
5.6.5 人体通过饮食摄入83
5.7 风险分析83
5.8 不确定性分析84
5.9 敏感性分析85
参考文献85
第6章 有机磷阻燃剂和增塑剂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88
6.1 有机磷阻燃剂和增塑剂介绍90
6.1.1 环境介质和人体分布90
6.1.2 环境来源90
6.1.3 环境特征91
6.2 危害性评估91
6.3 剂量-效应关系评估92
6.4 研究地点和人群概况分析92
6.5 数据获得92
6.5.1 样品采集和分析92
6.5.2 生物样品前处理93
6.5.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93
6.5.4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94
6.5.5 生物样品浓度94
6.6 暴露量评估96
6.7 风险分析96
6.8 不确定性分析97
6.9 敏感性分析99
参考文献99
第7章 有机硅氧烷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103
7.1 有机硅氧烷简介104
7.2 环境分布和污染来源105
7.3 研究人群概况分析106
7.4 危害性评估107
7.4.1 急性毒性107
7.4.2 短期重复剂量毒性107
7.4.3 亚慢性毒性107
7.4.4 慢性毒性108
7.4.5 发育毒性108
7.4.6 繁殖毒性108
7.4.7 内分泌干扰毒性108
7.4.8 基因毒性108
7.5 剂量-效应关系评估108
7.6 暴露量评估109
7.6.1 暴露数据的获取109
7.6.2 暴露假设112
7.6.3 人体通过呼吸暴露剂量113
7.6.4 人体通过食物和饮用水摄入113
7.6.5 人体通过土壤摄食114
7.6.6 人体通过皮肤接触润肤液暴露剂量114
7.7 风险分析115
7.8 不确定性分析116
7.8.1 蒙特卡罗分析116
7.8.2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117
参考文献119
第8章 大连地区多环芳烃致癌性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及源识别防治对策研究124
8.1 pahs简介124
8.1.1 pahs的物化性质124
8.1.2 环境来源126
8.1.3 毒理学性质126
8.2 大气和土壤浓度测定127
8.2.1 研究地点和人群概况分析127
8.2.2 样品采集和分析128
8.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129
8.2.4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129
8.2.5 大气浓度129
8.2.6 土壤和灰尘浓度130
8.3 pahs危害性评估方法131
8.3.1 pahs的致癌等效浓度131
8.3.2 大气pahs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131
8.3.3 预期寿命损失132
8.4 暴露量评估132
8.4.1 人体通过呼吸摄入133
8.4.2 人体通过皮肤接触134
8.4.3 人体通过土壤摄食134
8.5 风险分析134
8.6 不确定性分析135
8.7 敏感性分析136
8.8 源识别138
8.8.1 排放因子特征138
8.8.2 正矩阵因子模型土壤中pahs的污染来源139
参考文献142
第9章 全氟辛烷磺酸/全氟辛酸的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及生态风险评价145
9.1 全氟类化合物简介145
9.2 ice模型简介146
9.3 应用ice模型推导生态安全阈值146
9.3.1 毒理学数据的收集和筛选146
9.3.2 毒理学数据的处理147
9.3.3 阈值推导方法148
9.3.4 log-triangular和facr方法149
9.3.5 ice方法150
9.3.6 应用不同方法推导并比较pfos的pnec151
9.3.7 应用不同方法推导并比较pfoa的pnec152
9.3.8 pnec与微宇宙研究结果比较154
9.4 暴露评估155
9.5 pfos和pfoa的初步生态风险评价156
参考文献156
第10章 硝基苯的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及其生态风险159
10.1 硝基苯简介159
10.2 生态安全阈值推导160
10.2.1 毒理学数据的收集和筛选160
10.2.2 阈值推导方法160
10.2.3 硝基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161
10.2.4 硝基苯海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的确定164
10.3 暴露评估165
10.3.1 硝基苯的监测数据的评估?筛选和收集165
10.3.2 硝基苯的暴露评估165
10.4 我国地表水中硝基苯的生态风险166
10.5 椒江口海水中硝基苯的生态风险167
10.5.1 概率生态风险评估方法介绍167
10.5.2 硝基苯在椒江口的概率生态风险评估167
10.5.3 生态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169
参考文献170
第11章 渤海辽东湾海水中pahs的生态安全阈值及生态风险评价172
11.1 pahs类化合物简介172
11.2 渤海及其石油污染172
11.3 暴露评估173
11.3.1 pahs的样品采集和分析173
11.3.2 pahs的暴露评估173
11.4 水环境中pahs的生态安全阈值推导177
11.4.1 毒理学数据的收集和筛选177
11.4.2 阈值推导方法178
11.4.3 8种pah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178
11.4.4 pahs海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的确定183
11.5 生态风险表征184
11.5.1 商值法184
11.5.2 商值概率分布法185
11.5.3 联合概率曲线法186
参考文献187
第12章 应用qsar模型预测pahs的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及其联合生态风险190
12.1 qsar简介190
12.2 暴露评估191
12.2.1 pahs的样品采集和分析191
12.2.2 pahs的暴露评估191
12.3 应用qsar推导水环境中pahs的生态安全阈值194
12.3.1 阈值推导方法194
12.3.2 qsar模型194
12.3.3 pahs海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的确定196
12.4 生态风险表征198
12.4.1 商值法198
12.4.2 商值概率分布法199
12.4.3 联合概率曲线法200
12.4.4 联合生态风险201
12.4.5 不确定性分析202
参考文献204
第13章 我国近海典型航线水体中pahs生态风险评价206
13.1 海洋环境中的pahs207
13.2 pahs生态风险发展207
13.3 pahs的调查209
13.3.1 采样航线和时间209
13.3.2 海水样品前处理211
13.3.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212
13.3.4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212
13.3.5 船舶航线中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分析213
13.4 pahs的毒理学评估214
13.4.1 剂量-效应评估214
13.4.2 毒性数据选择215
13.4.3 数据分组和处理215
13.4.4 ssd曲线拟合215
13.4.5 评价终点值noecms和pnec计算217
13.5 风险表征218
13.5.1 商值法218
13.5.2 商值法概率分布法219
参考文献221
第14章 大连近海沉积物环境中多溴联苯醚生态风险评价225
14.1 pbdes简介226
14.2 环境来源和归趋226
14.2.1 环境污染源226
14.2.2 环境介质分布227
14.2.3 环境转化和归趋228
14.3 研究地点230
14.4 危害性鉴定230
14.5 剂量-效应关系评估231
14.6 暴露量评估232
14.6.1 暴露数据的获取232
14.6.2 前处理234
14.6.3 仪器分析234
14.6.4 质量控制/保证235
14.6.5 pbdes浓度235
14.6.6 pbdes空间分布236
14.6.7 有机质含量对pbdes浓度影响236
14.7 风险分析237
参考文献239
第15章 大连城市环境土壤中多氯联苯生态风险评价243
15.1 pcbs简介243
15.2 危害性鉴定244
15.3 pcbs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245
15.3.1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245
15.3.2 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风险评价值246
15.3.3 毒性当量因子方法247
15.4 土壤浓度分析248
15.4.1 土壤采样方法248
15.4.2 样品前处理250
15.4.3 仪器分析251
15.4.4 质量控制/保证251
15.4.5 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测定252
15.5 土壤中pcbs的浓度和分布252
15.5.1 夏?冬两季土壤中pcbs的浓度和分布252
15.5.2 pcbs组成特征255
15.5.3 有机质含量对pcbs浓度影响258
15.6 风险分析258
15.6.1 环境风险质量评价标准方法258
15.6.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259
15.6.3 毒性当量因子方法260
参考文献262
第16章 有机硅氧烷在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归趋及生态风险评价265
16.1 市政污水工厂介绍266
第1章 环境风险评价发展1
1.1 风险评价的定义1
1.2 环境风险评价的定义1
1.3 风险管理过程2
1.4 风险表达和认知2
1.5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化学品管理和风险评价的发展3
1.5.1 美国工业化学品管理发展3
1.5.2 加拿大工业化学品管理发展6
1.5.3 欧盟工业化学品管理发展8
1.5.4 国际组织化学品管理10
1.6 我国化学品管理的发展11
1.6.1 化学品管理机构11
1.6.2 有关化学品管理的国家法律12
1.6.3 化学品国际公约13
1.7 我国化学品风险评价的发展13
1.7.1 我国化学品的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发展13
1.7.2 我国新兴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价发展14
第2章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16
2.1 风险评价概述17
2.2 危害性评估17
2.3 剂量-效应关系评估19
2.3.1 剂量-效应关系定义19
2.3.2 有阈值化学物质安全值评估19
2.3.3 无阈值化学物质剂量-效应关系评估25
2.3.4 预期寿命损失评价法28
2.4 暴露评价28
2.4.1 污染源的描述和暴露人群分析28
2.4.2 暴露途径分析28
2.4.3 估算暴露浓度29
2.4.4 综合暴露量分析29
2.4.5 暴露量计算30
2.5 风险分析32
2.5.1 定性估算32
2.5.2 定量估算与表达有害因子的风险大小32
2.5.3 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33
2.5.4 敏感度分析36
2.5.5 多种物质的暴露风险分析36
参考文献38
第3章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40
3.1 生态风险评价步骤40
3.2 生态风险评价终点42
3.3 个体水平上的生态风险评价42
3.4 生态风险表征43
3.4.1 商值法43
3.4.2 概率法44
3.4.3 物种敏感性分析47
3.5 不确定性分析48
参考文献50
第4章 氯系阻燃剂得克隆的职业暴露风险评价53
4.1 得克隆简介53
4.2 环境分布和污染来源54
4.3 研究地点和人群概况分析56
4.4 得克隆危害性评估57
4.5 得克隆剂量-效应关系57
4.6 暴露量评估58
4.6.1 暴露数据的获取58
4.6.2 暴露假设63
4.6.3 人体通过呼吸暴露剂量63
4.6.4 人体通过皮肤接触土壤暴露剂量64
4.6.5 人体通过饮食摄入65
4.7 风险分析65
4.8 不确定性分析66
4.9 敏感性分析67
参考文献68
第5章 有机氯农药硫丹的职业暴露风险评价72
5.1 硫丹简介72
5.2 环境分布和污染来源74
5.3 研究地点和人群概况分析74
5.4 危害性评估75
5.4.1 急性毒性75
5.4.2 亚急性毒性75
5.4.3 慢性毒性75
5.4.4 影响水生生物76
5.4.5 影响蛋白质代谢76
5.4.6 母婴传播76
5.4.7 硫丹基因毒理76
5.5 硫丹剂量-效应关系76
5.6 暴露量评估77
5.6.1 暴露数据的获取77
5.6.2 暴露假设81
5.6.3 人体通过呼吸暴露剂量82
5.6.4 人体通过皮肤接触土壤暴露剂量82
5.6.5 人体通过饮食摄入83
5.7 风险分析83
5.8 不确定性分析84
5.9 敏感性分析85
参考文献85
第6章 有机磷阻燃剂和增塑剂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88
6.1 有机磷阻燃剂和增塑剂介绍90
6.1.1 环境介质和人体分布90
6.1.2 环境来源90
6.1.3 环境特征91
6.2 危害性评估91
6.3 剂量-效应关系评估92
6.4 研究地点和人群概况分析92
6.5 数据获得92
6.5.1 样品采集和分析92
6.5.2 生物样品前处理93
6.5.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93
6.5.4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94
6.5.5 生物样品浓度94
6.6 暴露量评估96
6.7 风险分析96
6.8 不确定性分析97
6.9 敏感性分析99
参考文献99
第7章 有机硅氧烷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103
7.1 有机硅氧烷简介104
7.2 环境分布和污染来源105
7.3 研究人群概况分析106
7.4 危害性评估107
7.4.1 急性毒性107
7.4.2 短期重复剂量毒性107
7.4.3 亚慢性毒性107
7.4.4 慢性毒性108
7.4.5 发育毒性108
7.4.6 繁殖毒性108
7.4.7 内分泌干扰毒性108
7.4.8 基因毒性108
7.5 剂量-效应关系评估108
7.6 暴露量评估109
7.6.1 暴露数据的获取109
7.6.2 暴露假设112
7.6.3 人体通过呼吸暴露剂量113
7.6.4 人体通过食物和饮用水摄入113
7.6.5 人体通过土壤摄食114
7.6.6 人体通过皮肤接触润肤液暴露剂量114
7.7 风险分析115
7.8 不确定性分析116
7.8.1 蒙特卡罗分析116
7.8.2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117
参考文献119
第8章 大连地区多环芳烃致癌性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及源识别防治对策研究124
8.1 pahs简介124
8.1.1 pahs的物化性质124
8.1.2 环境来源126
8.1.3 毒理学性质126
8.2 大气和土壤浓度测定127
8.2.1 研究地点和人群概况分析127
8.2.2 样品采集和分析128
8.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129
8.2.4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129
8.2.5 大气浓度129
8.2.6 土壤和灰尘浓度130
8.3 pahs危害性评估方法131
8.3.1 pahs的致癌等效浓度131
8.3.2 大气pahs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131
8.3.3 预期寿命损失132
8.4 暴露量评估132
8.4.1 人体通过呼吸摄入133
8.4.2 人体通过皮肤接触134
8.4.3 人体通过土壤摄食134
8.5 风险分析134
8.6 不确定性分析135
8.7 敏感性分析136
8.8 源识别138
8.8.1 排放因子特征138
8.8.2 正矩阵因子模型土壤中pahs的污染来源139
参考文献142
第9章 全氟辛烷磺酸/全氟辛酸的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及生态风险评价145
9.1 全氟类化合物简介145
9.2 ice模型简介146
9.3 应用ice模型推导生态安全阈值146
9.3.1 毒理学数据的收集和筛选146
9.3.2 毒理学数据的处理147
9.3.3 阈值推导方法148
9.3.4 log-triangular和facr方法149
9.3.5 ice方法150
9.3.6 应用不同方法推导并比较pfos的pnec151
9.3.7 应用不同方法推导并比较pfoa的pnec152
9.3.8 pnec与微宇宙研究结果比较154
9.4 暴露评估155
9.5 pfos和pfoa的初步生态风险评价156
参考文献156
第10章 硝基苯的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及其生态风险159
10.1 硝基苯简介159
10.2 生态安全阈值推导160
10.2.1 毒理学数据的收集和筛选160
10.2.2 阈值推导方法160
10.2.3 硝基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161
10.2.4 硝基苯海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的确定164
10.3 暴露评估165
10.3.1 硝基苯的监测数据的评估?筛选和收集165
10.3.2 硝基苯的暴露评估165
10.4 我国地表水中硝基苯的生态风险166
10.5 椒江口海水中硝基苯的生态风险167
10.5.1 概率生态风险评估方法介绍167
10.5.2 硝基苯在椒江口的概率生态风险评估167
10.5.3 生态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169
参考文献170
第11章 渤海辽东湾海水中pahs的生态安全阈值及生态风险评价172
11.1 pahs类化合物简介172
11.2 渤海及其石油污染172
11.3 暴露评估173
11.3.1 pahs的样品采集和分析173
11.3.2 pahs的暴露评估173
11.4 水环境中pahs的生态安全阈值推导177
11.4.1 毒理学数据的收集和筛选177
11.4.2 阈值推导方法178
11.4.3 8种pah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178
11.4.4 pahs海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的确定183
11.5 生态风险表征184
11.5.1 商值法184
11.5.2 商值概率分布法185
11.5.3 联合概率曲线法186
参考文献187
第12章 应用qsar模型预测pahs的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及其联合生态风险190
12.1 qsar简介190
12.2 暴露评估191
12.2.1 pahs的样品采集和分析191
12.2.2 pahs的暴露评估191
12.3 应用qsar推导水环境中pahs的生态安全阈值194
12.3.1 阈值推导方法194
12.3.2 qsar模型194
12.3.3 pahs海水环境生态安全阈值的确定196
12.4 生态风险表征198
12.4.1 商值法198
12.4.2 商值概率分布法199
12.4.3 联合概率曲线法200
12.4.4 联合生态风险201
12.4.5 不确定性分析202
参考文献204
第13章 我国近海典型航线水体中pahs生态风险评价206
13.1 海洋环境中的pahs207
13.2 pahs生态风险发展207
13.3 pahs的调查209
13.3.1 采样航线和时间209
13.3.2 海水样品前处理211
13.3.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212
13.3.4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212
13.3.5 船舶航线中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分析213
13.4 pahs的毒理学评估214
13.4.1 剂量-效应评估214
13.4.2 毒性数据选择215
13.4.3 数据分组和处理215
13.4.4 ssd曲线拟合215
13.4.5 评价终点值noecms和pnec计算217
13.5 风险表征218
13.5.1 商值法218
13.5.2 商值法概率分布法219
参考文献221
第14章 大连近海沉积物环境中多溴联苯醚生态风险评价225
14.1 pbdes简介226
14.2 环境来源和归趋226
14.2.1 环境污染源226
14.2.2 环境介质分布227
14.2.3 环境转化和归趋228
14.3 研究地点230
14.4 危害性鉴定230
14.5 剂量-效应关系评估231
14.6 暴露量评估232
14.6.1 暴露数据的获取232
14.6.2 前处理234
14.6.3 仪器分析234
14.6.4 质量控制/保证235
14.6.5 pbdes浓度235
14.6.6 pbdes空间分布236
14.6.7 有机质含量对pbdes浓度影响236
14.7 风险分析237
参考文献239
第15章 大连城市环境土壤中多氯联苯生态风险评价243
15.1 pcbs简介243
15.2 危害性鉴定244
15.3 pcbs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245
15.3.1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245
15.3.2 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风险评价值246
15.3.3 毒性当量因子方法247
15.4 土壤浓度分析248
15.4.1 土壤采样方法248
15.4.2 样品前处理250
15.4.3 仪器分析251
15.4.4 质量控制/保证251
15.4.5 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测定252
15.5 土壤中pcbs的浓度和分布252
15.5.1 夏?冬两季土壤中pcbs的浓度和分布252
15.5.2 pcbs组成特征255
15.5.3 有机质含量对pcbs浓度影响258
15.6 风险分析258
15.6.1 环境风险质量评价标准方法258
15.6.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259
15.6.3 毒性当量因子方法260
参考文献262
第16章 有机硅氧烷在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归趋及生态风险评价265
16.1 市政污水工厂介绍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