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传席著
页数:381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305680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六朝画论研究(修订版)》是陈传席先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王微、谢赫、姚最等人画论最为详尽、细致的解读文本。《六朝画论研究(修订版)》详细校对注释了《古画品录》《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画山水序》《叙画》等画论,并收录专题研究论文8篇。《六朝画论研究(修订版)》考证严谨,注释精准,每篇画论之后都给出流畅的现代译文。
作者简介
陈传席,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教授。已出版学术著作《六朝画论研究》(8版)、《中国山水画史》(12版)、《中国绘画美学史》 (9版)、《中国紫砂艺术》、《陈传席文集》(1—9卷)、《北窗臆语》等53部,并有部分著作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已发表学术文章近千篇。同时发表小说、散文、杂记、译文等二百余篇,并出版《陈传席画集》等。
本书特色
《六朝画论研究(修订版)》是陈传席先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王微、谢赫、姚最等人画论最为详尽、细致的解读文本。本书详细校对注释了《古画品录》《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画山水序》《叙画》等画论,并收录专题研究论文8篇。本书考证严谨,注释精准,每篇画论之后都给出流畅的现代译文。
目录
自序
原版自序
台版自序
第一章 重评顾恺之及其画论
第一节 从谢赫《古画品录》谈起
第二节 张彦远对顾恺之的评价
第三节 关于顾恺之绘画创作的几个故事
第四节 顾恺之和六朝几位画家的比较
第五节 顾恺之的贡献主要在画论
第六节 关于顾恺之三篇画论问题
第七节 中国绘画在艺术上的彻底觉醒
第八节 顾恺之传神论的产生
第九节 顾恺之画论的影响和评价
第二章 《论画》点校注译
第一节 《论画》点校注释
第二节 《论画》译文
第三章 《魏晋胜流画赞》点校注译
第一节 《魏晋胜流画赞》点校注释
第二节 《魏晋胜流画赞》译文
第四章 《画云台山记》点校注译
第一节 《《画云台山记》点校注译
第二节 《画云台山记》译文
附 顾恺之介绍
第五章 宗炳垒四山水序》研究
第一节 最早的山水画论
第二节 “道”“理”“神”“灵“圣”
第三节 山水画功能论
第四节 写山水之神
第五节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第六节 一匹小近大原理的发现
第七节 道家思想的浸入
——对后世画论塑四的影响
第六章 (<>
第一节 《画山水序》点校注释
第二节 《画山水序》译文
附 宗炳介绍
第七章 王微《叙画》研究
第一节 王微思想简说
第二节 考王微《叙画》写于宗炳《画山水序》之后
第三节 山水画功能论
第四节 山水画是独立的艺术画科论
第五节 写山水之神
第六节 明神降之(上)
第七节 明神降之(下)
第八节 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
第八章 《叙画》点校注译
第一节 《叙画》点校注释
第二节 《叙画》译文
附 王微介绍
第九章 论中国画之韵
第十章 谢赫与《古画品录》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古画品录》的原书名问题
第二节 《古画品录》的著作权问题
第三节 谢赫及其著书年代问题
第四节 谢赫的理论和实践之对抗性问题
第五节 王八法k句读标点问题
第六节 骨法——传神——气韵
第十一章 《古画品录>)点校注译
第一节 《直四品录》点校注释
第二节 《古画日叩录》译文
第十二章 姚最和《续画品》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姚最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续画品》的写作年代
第三节 《续画品》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补记一 关于姚最《续画品》的写作年代再探
补记二 姚最未入陈和《续画品》年代再证
第十三章 《续画品》点校注译
第一节 《续画品》点校注释
第二节 《续画口骂译文》
第十四章 《山水松石格》研究
第一节 《山水松石格》的作者和年代
第二节 《山水松石格》的贡献及其影响
第三节 色彩的研究和目破墨k的提出
第十五章 《山水松石格》点校注译
第一节 《山水松石格》点校注释
第二节 《山水松石格》译文
第十六章 玄学与山水画
附一 云冈石窟雕刻
附二 戴逵、戴颐在雕塑史上的地位
后记
节选
《六朝画论研究(修订版)》: 又“大美而不言”的山水处于“天励之藥”“无人之野”,有何人为之?虽“无为”而非人为可致,可谓“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治国驭众亦然,君主“无为”而百姓自“有为”。故“味象”又知“道”矣。 “味象”的先决条件是“澄怀”,也就是老子说的“涤除玄览”(《老子》十章),庄子说的“斋以静心”和“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庄子·知北游》)。道家特别主张“静知”,《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庄子》:“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扰心。”“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山林和烦浊的闹市相反,是最合于道家的“静知体道”的地方,《庄子》书中说的有道之士大都和山林有关:“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逍遥游》),“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徐无鬼》),“黄帝……闻广成子在崆峒之上,故往见之”(《在宥》),孤竹“二子北至于首阳山”(《让王》)等等。 “澄怀”就是要涤荡污浊势利之心,遁于空静的山林最理想,远离尘浊世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静静地思索,深沉地入静,方能得道。有世俗名利之心的人,一心想发财,一心想做官,还能“不争”“处下”“无为”吗?还能像庄子一样拒绝礼聘吗?奔走于势利之途、名利之场的人,还有时间和心思去“逍遥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吗? ……


![综合选集卷-汉魏六朝小赋骈文选-[修订版]-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31.bookschina.com/2009/20091006/B356429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