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罗高生
页数:224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50199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构成及其应用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 针对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三维设计出发, 系统介绍三维构成与设计、三维构成的构成要素等内容。
目录
第一节 构成的艺术
第二节 三维构成与设计
第三节 三维构成设计学习的内容和诀窍
本章思考
第二章 三维构成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形态要素
第二节 色彩要素
第三节 肌理要素
第三章 三维构成与设计的形态美感
第一节 三维构成与设计的形式美
第二节 体量感、空间感、肌理感、色彩感、错视感
第五章 三维构成设计的实践训练
第一节 三维构成设计的程序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三维构成设计
第三节 三维构成设计与创作
本章思考
第六章 三维构成设计的课题训练
第一节 课题训练一——以室内空间设计为例
第二节 课题训练二——以室外空间设计为例
第三节 课题训练三——以建筑空间设计为例
第四节 课题训练四——以产品设计为例
第五节 课题训练五——以包装设计为例
本章思考
附录
一、有用的设计素材网站
二、有用的设计网站
三、优秀主导设计师公司
四、设计师协会
五、着名设计杂志
参考文献
节选
二十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通讯、交通与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与客观世界均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迎来了机器与技术的新时代,由此带来的速度、竞争、力量和动感构成了新时代的主要特征。哲学领域大量涌现出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的唯意志论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引论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新思潮;造型艺术领域也掀起了一股新浪潮,其中,德国包豪斯的构成艺术对现代设计和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包豪斯集成了立体主义、俄国“构成主义”及荷兰“风格派”运动成果,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设计运动的中心。包豪斯构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教学体系,首创了色彩构成、二维构成、三维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包豪斯教员伊顿在构成课程中提出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包括空间与色彩和材料、透视与构造,对自然界的了解和观察,设备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对理论的学习,并组建了最初形式的工作小组。包豪斯对于基础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维化和三维结构上,比如,伊顿的形态教学是一个连续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形态的基本特征、感受与体验形态、制作形态、单一形态的构成、两至三种形态的构成、具有光影的三维构成、二维和三维的转化等一系列步骤与过程,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形态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包括了构成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了对形态的体验、形态与光影的联系以及二维与三维间的转化等多方面内容。在学习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可基本掌握点、线、面的分解原理,深入学习物质的材料、色彩与肌理,对物体存在因素进行分析,从二维、三维角度出发去探究视觉中的规律和变化,此外,用构成语言去拆分绘画,对绘画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视觉规律,尤其是结构与韵律,对其进行整合,使之形成独特形式,这一方法能够使学生对大自然有一个全新认识,对自然事物形成新的敏感性与洞察力。构成艺术课程使设计基础理论研究首次建立在了科学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设计基础体系,它的创立改变了艺术家以往依赖个人感觉创作的设计形式,真正将科学引入了设计领域,这些在包豪斯学校创建前是未有的。 包豪斯推崇简化的几何形,以适应工业社会的简约与批量生产,比如,阿尔巴斯通过“纸造型”、“纸切割造型”训练让学生在无须考虑其他附加条件的情况下对纸的空间美感变化进行探究,为三维构成设计奠定良好基础。1923年,受“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的设计思想影响,包豪斯首届毕业生创作了一些设计作品,迅速地轰动了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社会。三维构成设计的轻工业产品与家具,不仅色彩与造型新颖别致,还满足了人机工学需要,与机械化大生产相适应。经过一次次教学实践,三维构成艺术也由此逐渐成形。 1923年后,包豪斯学校的教育理念逐渐向理性方向转变,强调为大工业生产而设计,倡导直线的、抽象的、简约的、几何的、机械的创作风格,注重材料与工艺特性的结合,实现材料的合理使用及工艺流程的简化,有效提升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如图1.2一图1.10,包豪斯的校舍、家具、印刷品、字体、台灯、茶具、壁毯、舞台和玩具设计等都表现为几何抽象的设计风格,展现了其艺术形式的内在一致性。1924年,玛丽安·布兰特设计的金属茶壶(图1.11)由方形、圆形、半圆形等几何形组成,以银为材料,通过人工锻造工艺制作而成,富有手工艺特色,以系列化的几何抽象形式语言反映出更加强烈的基于基本元素组合的构成方式下的三维构成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