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南繁作物栽培育种技术

封面

作者:冯素萍

页数:276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70270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南繁这个地区常见的农作物的育种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每个章节都从农作物的生物特性入手, 通过对农作物生物特性以及品种等特点的详细分析和研究, 总结出农作物适合的生长环境, 从而进一步分析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的栽培育种方式和技术, 对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非

本书特色

冯素萍著的《南繁作物栽培育种技术》以农作物品种为章节名称,主要对南繁这个地区常见的农作物的育种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共有二十六章,第一章是水稻,第二章是玉米,第三章是小麦,第四章是棉花,第五章是大豆,第六章是花生,第七章是马铃薯,第八章是高粱,第九章是谷子,第十章是青稞,第十一章是向日葵,第十二章是甜菜,第十三章是蓖麻,第十四章是烤烟,第十五章是西瓜,第十六章是甜瓜,第十七章是白菜,第十八章是萝卜,第十九章是番茄,第二十章是辣椒,第二十一章是茄子,第二十二章是菜花,第二十三章是大葱,第二十四章是荆芥,第二十五章是百合,第二十六章是牛膝。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水稻
第一节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水稻的栽培技术

第二章 玉米
第一节 玉米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玉米的栽培技术

第三章 小麦
第一节 小麦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小麦的栽培技术

第四章 棉花
第一节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棉花的栽培技术

第五章 大豆
第一节 大豆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大豆的栽培技术

第六章 花生
第一节 花生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花生的栽培技术

第七章 马铃薯
第一节 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第八章 高粱
第一节 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高粱的栽培技术

第九章 谷子
第一节 谷子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谷子的栽培技术

第十章 青稞
第一节 青稞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青稞的栽培技术

第十一章 向日葵
第一节 向日葵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向日葵的栽培技术

第十二章 甜菜
第一节 甜菜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甜菜的栽培技术

第十三章 蓖麻
第一节 蓖麻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蓖麻的栽培技术

第十四章 烤烟
第一节 烤烟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烤烟的栽培技术

第十五章 西瓜
第一节 西瓜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西瓜的栽培技术

第十六章 甜瓜
第一节 甜瓜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甜瓜的栽培技术

第十七章 白菜
第一节 白菜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白菜的栽培技术

第十八章 萝卜
第一节 萝卜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萝卜的栽培技术

第十九章 番茄
第一节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番茄的栽培技术

第二十章 辣椒
第一节 辣椒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辣椒的栽培技术

第二十一章 茄子
第一节 茄子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茄子的栽培技术

第二十二章 菜花
第一节 菜花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菜花的栽培技术

第二十三章 大葱
第一节 大葱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大葱的栽培技术

第二十四章 荆芥
第一节 荆芥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荆芥的栽培技术

第二十五章 百合
第一节 百合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百合的栽培技术

第二十六章 牛膝
第一节 牛膝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牛膝的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节选

  《南繁作物栽培育种技术》:  结瘤和共生固氮是豆科植物的重要特性。大豆的根可与根瘤菌(Bradyrhizobiumjaponicum)建立共生关系,形成根瘤,以获取氮素等营养。在大豆根瘤发生过程中存在自我调节现象,即已有根瘤可抑制后续根瘤的发生,从而避免根部形成过多的根瘤。研究表明,在大豆根瘤的自我调控过程中,有系统性可传导信号的参与。  大豆根系固氮量因发育时期的不同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利用嫁接技术可研究大豆根冠比变化对根固氮能力的影响,弄清鼓粒期固氮量的下降是否可以逆转。  大豆根瘤的抗盐性:大豆结瘤的抗盐性被认为与地上或地下部的可溶性信号有关。“NOD1—3”为盐害敏感品种,“P1416937”为耐盐品种。在经受盐胁迫时,前者结瘤受影响的程度比后者更为严重。将耐盐品种PI416937的接穗嫁接到敏感性品种NOD1—3的根(砧木)上,而后进行盐胁迫处理,发现PI416937接穗减轻了盐对砧木结瘤的抑制作用,表明在嫁接体中存在向下传导的结瘤信号;而当以NOD1—3作接穗,嫁接到PI416937根砧木上时,PI416937根的结瘤数介于NOD1—3和PI416937自体嫁接体之间,表明耐盐大豆的根也可产生根瘤发育信号。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南繁作物栽培育种技术》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3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