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中义著
页数:372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20180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今泉州)人,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俞大猷传》为传记文学,用九个章节记述了俞大猷的一生,从解决时代所提出的海防、边防和治安等军事问题,到对兵学理论的发展等方面证明俞大猷的独特贡献。俞大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难得的,有政治头脑、有战略眼光、长于谋略的军事家。
作者简介
范中义,1935年5月生,辽宁北镇市人。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81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已退休)。
本书特色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今泉州)人,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
俞大猷是明朝名将。之所以说他是明朝名将,因为他“历仕三朝,身经百战。经营四十七年,斩馘二万五千余级。功在边陲,裒然为诸将之首”……范中义编写的《俞大猷传》为传记文学,用九个章节记述了俞大猷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家贫好学锐意进取
第一节 半生磨砺
第二节 戍守金门
第三节 矛盾加剧的社会
第二章 自荐任职崭露头角
第一节 自荐求职
第二节 守备任上
第三节 抚新恩民
第四节 御安南寇
第五节 处琼州黎
第三章 浙直抗倭谋划全面
第一节 走上抗倭前线
第二节 水战歼敌
第三节 王江泾大捷
第四节 逆境中奋战
第五节 身陷囹圄
第四章 塞上立功刨建车兵
第一节 走向边塞
第二节 以车御敌
第五章 闽广击敌平息倭患
第一节 计灭张琏
第二节 平海卫大捷
第三节 广东歼倭
第四节 南澳之战
第六章 剿山海“寇”力求久安
第一节 嘉靖末至万历初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二源之战
第三节 灭曾一本
第四节 征古田僮
第七章 镇闽练兵车阵成军
第一节 镇守福建
第二节 提调京营车兵
第三节 车营的编制和训练
第四节 致仕回归故里
第八章 情操志向超俗不凡
第一节 情操和志向
第二节 大猷的家庭
第九章 军事思想多有创见
第一节 俞大猷的著作
第二节 军队建设思想
第三节 战争指导思想
第四节 影响深远
结语
附录
后记
节选
《俞大猷传》: 在第二封信中,俞大猷对如何处理官澳(今金门东北)之“贼”提出三种办法。官澳是俞大猷的辖区,这时有“盗贼”,俞大猷当然要管。怎么管?有三种办法:第一,征船数十、征兵数百加以剿除;第二,由他自己带精兵50、劲兵200进行突袭;第三,“不动一兵,不用一船,卑职挺身偕妻子质镇其地,为之辨善恶,立保甲,行乡约,朝夕查点以稽其所往,宣布当道威德以劝谕之’,即用德治的办法。三种办法,有三种结果。实行第一种办法,10日之间可以奏效,但要伤及无辜。实行第二种办法,作乱之人未必尽除,将来又难保其不再有。而实行第三种办法,将“使此港之贼,卖刀买牛,卖剑买犊,归化向顺,安生治业”,成为良民。因此俞大猷主张采取第三种办法,认为采取这种办法,“三月之间,可冀其效,诚一方生灵之福也”。 俞大猷指出的军队中存在的问题,是切中时弊的。他主张将领应该有智有勇,朝廷对待将领应该择之要慎,用之要专,礼之要隆,这乃是选将、任将、用将的根本,和军事家们的主张是一致的。朱元璋就曾说过:“为将之道,勇智贵兼全。”在使用将领上,王守仁说:“隆其委任,重其威权,略其小过,假以岁月,而要其成功。”又说:“天下之事成于责任之专一,而败于职守之分挠。”一个干户所的千户提出这样的问题,足见其军事素养不亚于那些知名的军事统帅。俞大猷对处理官澳之“贼”的办法又不亚于著名的政治家。保甲法和乡约法是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提出的,俞大猷要亲自偕妻子实行这种办法,并确信定能成功。作为一个下级军官,这是何等的胆量和政治头脑!当时的佥都御史本应对俞大猷提出的问题采取欢迎的态度,并应想方设法扭转当时军队的弊端,放手让俞大猷处理官澳之“贼”,且对俞大猷这样的人才加以重用。但无知无能的陈伍山恰恰相反,说什么“若武人何以书为”?并给俞大猷以杖击和夺去官职的处分。当然,这也不能单怪陈伍山,是明朝所建立的重文轻武的制度使然。 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实行以文制武,武职人员地位越来越低下。军队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文宫手中,武官只有带兵打仗的职权,而且有一点失利就要受到惩处。总兵官本是地方武官中的最高职务,往往以都督及公侯伯充任,为正一品高官,但“自总督建后,总兵禀奉约束,即世爵俱不免庭趋。其后渐以流官充总镇,秩位益卑。当督抚到任之初,兜鏊执仗,叩首而出,继易冠带肃谒,乃加礼貌焉”。总兵官在文官面前都如此低下,一个干户在佥都御史眼中,当然更无足轻重了。 俞大猷面对这样的处分笑着说:“此岂吾自见之地耶!”离开了金门。金门人为他流泪作生祠。一些随俞大猷读《易》的人,跟着他到了泉州;一些学剑法的人,也来到他的家里,不肯离去。 罢掉干户之职是对俞大猷的一次打击,但他坦然面对这一切,没有怨天尤人,甚至后来在松江(今属上海)见到陈伍山,还以师礼相待。他说:“使当时不有陈伍山,吾且株守金门矣。”原来他就是这样辩证地看待事物的。 ……












